【杏林心傳】無刀勝有刀的俠醫(中)-楊緒棣副院長

0觀看次
A- A+

撰文/明含

⌾楊緒棣副院長(臺北慈濟醫院副院長、泌尿科主治醫師)

 

(照片提供/楊緒棣醫師)

當新潮遇上傳統

緒棣一開始不喜歡讀醫學系,原先他以為醫學生偏重記憶,都是一群書呆子。但後來他發現能考到台大醫學系的同學們,個個有才華,都有兩把刷子。

醫科大五之前,他多投入學校的服務性社團,參加社會服務。利用寒暑假多次到山地部落或台灣偏鄉小鎮,指導國中生課業、陪伴他們談人生哲理,似乎是他生活的主軸。

放蕩不羈的緒棣,大二時被社團裡一位氣質優雅、觀念傳統的古典型美女吸引了。她也很有愛心,也參加台大台風社的草根服務隊。緒棣是社團裡最嚴厲的幹部,經常扮黑臉出來訓話,罵人的聲量很大,而且勇於據理力爭,讓學弟學妹們又敬又怕。

美女追求者眾,緒棣常去台大中文系旁聽課程,跟她讀同一本書,交換心得;或一起參加登山活動,找機會接近她。更以國中自學的標本製作法,製作一片片只有葉脈的樹葉送她,或用鳳凰花瓣做成蝴蝶形狀,旁邊寫情詩或畫小圖送她,表現感性的文采,終於讓她心動了。
「當時我經濟拮据,沒錢像別人一樣買禮物送給喜歡的人,因此決定用才氣吸引她。」

驚滔駭浪的衝浪高手,終究需要一個安定的港灣停泊,緒棣的心性終於安定下來了,但怕考不上醫師執照沒飯吃,將來不能養妻小,大六才開始收心讀書,也一舉考到醫師執照。

考預官時,國父思想不用準備也考了高分,因為高中時讀的三民主義,幾乎跟自己融為一體了。當兵時在旗山,回台北約會來回將近八小時,他在車上不斷練習綁線等外科醫師的基本動作,期望做一位稱職的泌尿科醫師。

住院醫師第一年,緒棣跟當時的總醫師也許是興趣不相投,因此跟刀的機會不多,甚至被刻意冰凍起來,封刀三個月。他只能守著一台震波碎石的儀器,或在巡房時觀察其他醫師治療的成效如何,有志不得伸。這段過程對緒棣造成不小的挫折與打擊,卻也是他成功的助力。

因這三個月緒棣大量閱讀很多相關的醫學圖書,進而教導實習醫師,奠定日後做學問的基礎。他曾經連續三年跟老師反應書本裡有關罕見疾病的治療方式,跟老師教的不一樣,還翻教科書給老師看,有憑有據,意見卻不被老師接受,真理的追求真是不容易呀!

郭漢崇副執行長是緒棣在台大醫院時期的老師,也是指導他處理排尿障礙的啟蒙者,當時還是主治醫師的郭副執行長,想用動物練習取小腸做膀胱的手術。緒棣不惜奉獻了一隻家犬給他做實驗。結果狗太瘦,腸細膜的脂肪較少,跟人的狀況不同,不適合做實驗,卻也是一段和郭副執行長合作的美好回憶。

緒棣小時候混圖書館,住院醫師時混病歷室。他自學癌症的死亡率如何追蹤與分析,因而在住院醫師階段,就已發表了三篇論文,還有一篇給老師掛名,成了泌尿科很快就有多篇學術論著發表的住院醫師,得到學界及老師的肯定。

挑戰極限

住院醫師結訓後,同學都喜歡留在台大醫院這個醫療的聖殿,但他當了總醫師之後,選擇到市立陽明醫院。後來省立台北醫院成立泌尿科,他去當了一人主任,全科只有他一個醫師,校長兼撞鐘。醫療工作繁瑣,每天都是疝氣手術、攝護腺手術、打泌尿道結石。
「人生太乏味了,靜極思變的我,想挑戰泌尿科的極限。」

傳統的輸尿管結石,腎絞痛,會以開刀拿出結石。當時內視鏡取石的技術正在發展,當時的器械很粗,但輸尿管很窄,難以塞進去,多用來治療遠端輸尿管結石。他突破瓶頸,治療近端輸尿管結石,得到很好的成績。

這種新創作法他更在亞洲泌尿科醫學會上作發表,後來成為他第一篇在國外期刊發表的SCI論文。1994年,侯勝茂院長肯定緒棣做研究的能力,鼓勵他爭取台灣省政府的經費去美國進修。

因為從小有獨立思辨的能力,喜歡就事論事,引經據典,直言不諱的個性,讓緒棣在台灣算是人際關係的異類。但他在國外進修時,直率的性格與認真的態度,反而獲得國外老師高度的肯定,甚至結為摯友,至今仍相互切磋醫術。

1995年在美國進修時,礙於法規他不能進行手術開刀,只能觀摩。不善畫圖的他,仍用心畫出手術關鍵圖,日久也就熟能生巧,自此打開小兒泌尿科的國際視野,乘著時代的浪潮,帶回新的尿道下裂手術方法,將手術成功率,從五成提升到九成,還完成了五篇國際論文的發表。

1997年三峽恩主公醫院開幕,緒棣轉到此醫院服務,醫院給予的發展空間較大,跟很多外科高手學習微創手術,運用在小兒泌尿科,引領兒童疝氣、尿逆流、腎盂水腫的微創治療。
「當時只有四位泌尿科主治醫師的恩主公醫院,在某一年泌尿科醫學年會上,一口氣發表各式口頭論文二十篇,震驚台灣泌尿界。」

2002年,弟弟台大電機系的好友廖元滄先生,想捐一千萬元給緒棣買醫療設備。他覺得不如藉此善款成立「國紹泌尿科學教育基金會」功能更大。
「『國紹』是紀念我與廖先生的父親,各取一個字組合而成基金會名稱。」

這是全台唯一以泌尿科為主的慈善基金會。基金會除了泌尿科專業以外,也結合其他科別醫師、學校資源,照顧兒童尿失禁和脊柱裂的病人等。雖然基金會的規模不大,但多年來幫助許多病友脫離用尿袋的生涯。像脊柱裂導致先天不能小便的病人,因不定時會引發高燒、敗血症,一年更要住院十幾次。基金會透過宣導衛教知識,贈送病友自助式導尿管,改善生活品質,減輕病患的經濟負擔。所幸,二十年來陸續有很多好友捐助,讓他持續透過基金會行善。

近幾年基金會還舉辦反毒宣導,用獨特的角度,宣導吸食K他命會導致膀胱炎,一天頻尿數十次或終生尿失禁。急公好義的緒棣,不想被動地坐在診間等病人上門,而是透過基金會,主動跟縣市政府合作,主動找管訓中的吸毒者到講習班聽課,篩檢K他命膀胱炎,並調查要吸食多久,才會造成傷害,提供資料給政府相關部門宣導時參考。

基金會進一步訓練說故事的反毒志工,晨間入班到小學教室說故事,希望從小紮根,埋下反毒的心靈種子。最近甚至擴大宣導吸毒的人會導致性功能障礙,希望大幅降低吸毒人口,提前防治許多吸毒的後遺症。

2020年11月21日脊椎病變研討會(攝影/傅長新)

打開國際視野

「住院醫師第三年,我曾被嘲笑一個小時就該做好的疝氣小手術,居然三個小時還開不完。」
因此下定決心認真研究教科書的解剖圖,仔細做到每一刀開下去,都要出現像書本一樣的圖面,確實找到下刀的指標,絕不重複做相同的動作。

「三十年後,我開刀的單一動作速度普通,但有如庖丁解牛般精準地切開,不重複劃刀,不浪費時間找重要的手術記號,手術總時間反而比別人短。」
透過這樣的訓練,也用在所有的手術上,並如此訓練學生熟記解剖圖。從當年被嘲笑,到如今的快刀手,已不可同日而語。創造性的美學他雖不會,但他會畫出標準的圖,甚至修改課本的手術方式,發表十幾篇相關的論文。
「在兒童疝氣治療上,我能開出全世界最小的傷口,只有0.3公分,術後連縫合都不用,大家都認為很神奇!」

2000年緒棣到比利時學習排尿障礙,發現台灣的正常值跟國外不一樣,很想定義出台灣的正常值。直到2005年來台北慈院,運用研究計畫經費,他才如願做了大規模的調查,定義出台灣的正常值。緒棣前後持續花了七年多的時間,到學校紀錄一千兩百個小學生排尿時的尿流速圖及做超音波。
「等待兒童來做尿尿檢查,經常要等兩三個小時,因此一天只能蒐集一、二十個檢體,實在不容易。」

後來他總結研究成果,定義出兒童正常膀胱功能的數據,並以「慈濟常模」為名作學術發表。一舉解決膀胱正常或不正常該如何定義的問題,有這個常模才能判斷要不要治療,也才知道要將不正常帶到哪一個點就正常了,這是診斷與治療疾病的基石,2016年慈濟常模成為世界兒童尿失禁學會推薦的標準。

2012年緒棣舉辦的世界兒童尿失禁工作坊,受到各國一百多位泌尿醫師的讚嘆,2014年緒棣被推薦為國際理事,並擔任標準委員會主任委員。之前曾跟比利時老師合寫過治療指引,陸續又跟海外醫師發表十幾篇治療指引,其中有兩篇以台北慈濟醫院為主導。他與跨國際醫師們合作研究,其成果除受到國際的肯定,更能以研究成果運用於醫療實務,造福各界病友,這真是充滿意義的人生啊!

2018年緒棣擔任亞太兒童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帶領亞太醫學專家們,照顧兒童泌尿相關疾病。2021年秋天將接任亞洲泌尿生殖感染醫學會理事長,與亞洲專家們照顧好成人與兒童的泌尿道感染。

如今他更想進一步挑戰醫學界的「舊觀念」,企圖證明以往對尿液逆流的觀念是錯的。小兒尿液逆流是指尿液在小便時會逆流到腎臟,進而造成敗血症。對於高度尿液逆流,多數醫師會做開刀治療,但他想研究的是:能否不需要再做這個手術?只要照顧好膀胱,注意喝水、生活作息、小便姿勢,治療便秘,照顧好包皮等,透過衛教、吃藥或復健,即可減少泌尿道感染,因此應可避免進行抗尿液逆流的手術!

緒棣自嘲他是「自廢武功」的另類泌尿科醫師,他對許多常見的兒童泌尿手術都採取保守療法,選擇不開刀。尿液逆流因此從「有刀」進展到「無刀」,但是對於兒童疝氣手術,則做得比以往積極,會預防性關閉另一側未發病的鼠蹊環,以減少再次全身麻醉與手術。該採取更積極或更保守的醫療方式,都是探究醫理,重視病人整體健康的必然結果。

「我的醫療方式雖很特別,卻曾經擔心後繼無人! 」
幸好國內外陸續有主治醫師願意長期來台北慈院學習他的醫術。緒棣認真照顧國內外的醫師,回饋當年美國、比利時老師的傳承。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