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明含
⌾張恒嘉副院長(臺北慈濟醫院副院長、心臟內科主任)
(圖片提供/慈濟基金會)
發揮生命良能的道場
2005年,恒嘉到新開張的台北慈院,當時的心導管室空無一物,沒水沒電,一片漆黑,恒嘉分秒不空過,兩個月後心導管室規模全具,開始做心導管第一個病例,如今已超過數萬個病例,從無到有,故有很深的感情。
到台北慈院後,因在善的磁場裡,病患與醫師的互動更好,會互相感恩。「中午沒吃飯時,病患還會買小東西送給醫師吃,感覺就像一家人。」
他每天平均要看八十到一百個病人,卻從不遲到,過去在長庚,病人常會請他看完病人才去上廁所,但慈院的病患卻催促著他先去上廁所再回來看診,因此工作雖忙雖累,心卻從不疲累,感覺很幸福。
他更參加了慈誠隊的培訓,受證後,證嚴上人賜給恒嘉的法號是「濟性」,他很喜歡這個法號,總是告訴人家「濟性」的諧音是「記性」,更將「性」字拆解為心 + 生 =心臟科醫生;心臟 +生命= 心臟科醫生的職責。這個法號,讓他時時謹記上人對大醫王的期許。
因為門診病患太多,預約三個月內都已額滿,但恒嘉仍把握機會,參加冬令發放與義診,他發現台灣雖是富足的寶島,但貧窮或弱勢的人很多,缺乏保健常識的人更是大有人在,光靠全民健保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透過義診,他從做中學,更從學中覺。
他更學到了證嚴上人很細膩的慈悲心。當上人發現醫師開刀時,為了防止X光穿透,身上背的鉛衣有十公斤之重,導致長時間做手術的醫師,有了椎間盤突出的職業病,甚至病人的腳痊癒可以走動,醫師的腳卻慢慢走不動了,因此指示要研發更輕巧的鉛衣。
溫馨醫病情
1985年,有一個美國人到台灣來出差,心臟病發,就是恒嘉為他緊急開刀。這位美國人回紐約之後到醫院複檢,特地寫卡片寄來台灣,告訴恒嘉:「感謝您在台灣為我做的手術,我到美國紐約最好的錫安山醫院複檢,醫生也說您的手術很完美,跟我們的治療方式完全一模一樣。」信末更寫了:「感謝您讓我獲得重生,現在我已經四個月大。」
1997年,恒嘉到美國開會,順便帶家人到迪斯奈樂園玩,路邊的漫畫家為他畫下心臟科醫師的畫像,畫裡特地在眼前多畫了一個「$」的符號,表示醫師眼裡看到的只有錢,讓他尷尬不已。
這畫家一定是他的菩薩,因為他平常與人互動很好,但一談到專業,就會貢高我慢生狂傲,蔑視他人氣燄高。
「後來我到台北慈院之後,徐榮源副院長很有智慧,說『$』旁邊若加個人字,一有慈濟人文就成『佛』了」。
2011年,恒嘉參加了入經藏讀書會,更了解「起心動念無不是業,舉手投足無不是罪」,做心導管有其風險,因此勉勵自己要戒慎虔誠,更為加護病房全身插滿各種管子的病人虔誠祈禱,祈求「惡緣悉轉善良緣,刀山劍林變福田」。
當醫師的人,常會被病人罵,他學會「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有一位病人心肌梗塞病發,做完緊急心導管擴張術之後,情況仍然非常危急,一直持續急救,當時恒嘉一心想搶救病人,家屬卻在加護病房門口破口大罵:「你害死了我的媽媽!」但他已聽不進謾罵,一心只想讓她的病情穩定。
昏迷中的媽媽有意識到,清醒後告訴女兒張醫師人很好,後來病情穩定順利出院。出院半年後,在SARS疫情中,病患因腎臟疾病,導致敗血症往生。一年後的母親節,恒嘉收到一束獻花,一時錯愕,後來轉為驚喜,原來是病患的女兒代亡母送來的。第二年母親節前,恒嘉又意外地收到家屬送花給他,迄今連續十八年,每年的母親節前夕,都會收到家人送花致意。
他常提醒後進的醫師,心導管手術只需局部麻醉,因此病患的意識是很清醒的,若能跟病人有好的互動,醫病關係一定會更好;危急時,更要安慰病患及家屬,誠懇說明,讓病人感受到善意。
因此很多病人即使往生之後,家屬仍會親自來感謝恒嘉,若未走進慈濟這個善的大磁場,不可能有這麼多溫馨的醫病情,也不會經常無緣無故收到獻花,甚至是病患重生十周年的感謝卡。他的好,總是讓病患永遠銘記在心。
問心
恒嘉很喜歡莊奴老師作詞的〈問心〉這首歌,歌詞深深感動了他。
我曾一個人在探尋 何處是慈濟的大門
經過那靜思的指點 發現精舍就是芳鄰
我曾反反覆覆地在追問 什麼是慈濟的誘因
經過那靜思的查證 一切善念來自善心
我繼續在探尋 也繼續在追問
到何時才可以與佛結緣
我繼續在探尋 也繼續在追問
要歷經多少風和雨 才能找到自性
如今的我也已然走進了 走進了慈濟的大門
我願意在靜思中勤學習 學習著問自己的心
修行,無論甚麼境界,都要能保持單純的一念心。自從恒嘉進到台北慈院之後,參加冬令發放與義診,漸漸地體會到什麼是無所求的付出。醫師工作不只為了一家溫飽,更可發揮良能,透過參加義診,讓醫師少了貢高我慢或貪瞋癡,多了慈悲心。
如今的恒嘉,已然走進了慈濟的大門,除了要布施時間、知識與同理心,讓病人與家屬更信賴醫師之外,更發願要視病猶親,以病為師。
「持戒,不只是看診不遲到、服裝儀態合乎專業的形象,還要不洩漏病人的隱私與尊重病人的感受。」
「忍辱,則是面對病人與家屬的質疑或指責之下,仍能盡力治療病人。」
「精進,更是必要的,終生學習各種醫學新知與技術,讓病人得到最先進的治療,獲益的不只是病人,如果我們可以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我們將會更有信心,更喜歡自己,同時也讓我們的事業更加成功。」
2010年台北慈院心導管手術,實況轉播給「臺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事後恒嘉很得意地到精舍跟上人分享。適逢羅斯福的孫女,親自到精舍頒獎給上人,上人得到國際的肯定,但仍維持一貫的低調作風,相較之下,讓恒嘉非常慚愧,也很感動。上人不希望醫師只會追求學術研討的成就感,而是能多多關懷病人,給病人關懷的眼神,才是最重要的。
常聽一些長輩說,希望往生時可以一下就離去,不讓自己受苦,也不要煩勞家人,急性心肌梗塞發作與猝死,就往往讓人猝不及防。
「心臟的跳動相當規律,約每分鐘七十次,一天跳動超過十萬次,而心臟卻僅能在二次跳動之間,短暫地休息一下,也難怪現代人的心臟疾病越來越多。」
因此若有人問起如何養生保健,他總會勸大家做慈濟就對了,因為生氣對心臟不好,也是短暫的發瘋;戒菸、戒酒能改變呼吸,要健康就得吃素、規律運動,這些跟遵守慈濟十戒一樣。
「其中素食很重要,一天吃三餐,一天吃錯三次,一年就錯了一萬多次,人要吃出健康或者吃出疾病,全在一念之間。」
恒嘉把醫院當道場,醫病也醫心,會改變病患的習氣,所以病患大病一場之後,人生觀都會改變。目前他固定的病人有幾千人,甚至一家老小三代都來給他看診。
愛,總能回向到自己
「病人就是你的老師,不斷累積經驗,收穫的是自己,幾十年前我絕不會想到,有一天我會救到自己的舅舅。」
恒嘉慶幸當年若不能忍受病患的謾罵,未能從第一個病人開始累積經驗,今日也救不回自己的舅舅,很多事做就對了,不必想太多。
「有時病人來時已往生,家屬仍大罵醫師,我會默默承受家屬的情緒發洩,不會計較三更半夜起床急救,卻被家屬破口大罵,不隨著他的情緒起舞。」
他能善解家屬罵醫護人員,其實是極端恐懼失去最親愛的親人,是一種害怕的情緒發洩,所以他常鼓勵新人不要氣餒,要多善解,布施同理心。
心臟內科團隊非常團結,自啟業以來極少有人離職,每年只會增加一位主治醫師。恒嘉向來只看優點,不看缺點,總會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小自會議座位的安排,都會提出來徵詢團隊成員的意見。
進慈濟後,父親覺得他的習氣已改變許多,以前父親常會損他:「你都活了幾十歲了,只懂心臟。」
因為恒嘉十幾年來只做心導管手術,只懂心臟,現在才明瞭世上還有很多事可以發揮良能。
如今,他已是父親永遠的驕傲;他用心導管術,就能輕而易舉地免除了老鄰居開大刀之苦,讓鄰居豎起大拇指,對著父親衷心讚歎:「張恒嘉,很用心在做!」
父親公開讚賞他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不知道是張家第幾代祖宗做了好事,才能修來這樣的福報,生下恒嘉這個又乖、又帥,又有愛心的醫師兒子。
多年來,恒嘉一直在思索著:「阿公,您那天晚上說的話,我有些沒有聽到!」
但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阿公只用短短的十幾分鐘,教會他如何當個醫生,而且他也知道該怎麼做了,那就是「對的事情,做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