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愷玹

慈濟醫院的特色之一,是設有醫療志工制度。志工需先見習一年,再接受培訓,一名醫療志工的養成至少需兩年時間。(攝影:吳寶童)
支援大林慈濟醫院二十五週年專書之初,原本心裡很抗拒,畢竟我只是個文字志工,平常習慣在安靜的角落裡敲字,不太想介入那種「官方的事」。德晟師父對我說:「我們要找的不是會寫的人,還要是對大林慈院有感情的人。」
我嘴上雖說「不」,心裡卻被戳了一下。從見習、就業、結婚、生子,我其實一直都跟大林慈院分不開。聽到「是璧禎師姑向我推薦妳」,我只好笑著走進人文室,對師姑打趣說:「師姑,您挖洞給我跳喔?」兩人相視一笑,然後我就「跳」了。
一跳進來,遇到的不是需要整理的資料,而是人。

志工分享的故事,不僅承載慈濟一步步走來的足跡,也是大林慈院的歷史,更映照出資深志工的人生信念。(攝影:陳雪勤)
訪談過程中,我與每位志工都相談甚歡。雖然每個人的篇幅只能抓在八百字上下,但他們給我的,往往超過八千字的資訊量。這些資訊承載著慈濟一步步走來的足跡,是大林慈院的歷史,更是資深志工的人生信念。我在他們的故事裡,看見屬於那個年代的慈悲與智慧,也從互動中學習到,什麼叫「入人群」。
有人說,大林是她的「么兒」。她二十二歲那年做了一個夢:上人來到大林,席地開示,身後跟著黑壓壓的人群。多年後,動土典禮當天,兩萬多人湧進現場,她起了雞皮疙瘩──夢,竟成真。她的家族捐地、燒青草茶、護持醫院,三代人一起實踐慈悲。
也有人幾乎一年三百天住在院裡,把護理站的白板當作地圖,哪一床要換單、哪裡缺人手,她都主動補上。別人說她「是被家裡犧牲的那一個」,她卻笑著說:「是家人成就我,讓我能自由去做。」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二期醫護宿舍工程,志工正在刷除附著在連鎖磚上的砂子。(攝影:吳淑麗)
有位師姊,小時候喪母,婚姻艱辛。上人曾在頒發醫療志工獎時對她說:「醫院就交給妳了。」她就當真了。即使在被送往加護病房的途中,她仍交代志工排班。別人笑她,她也笑:「責任還在,怎麼能放?」
還有人把「信」放在心上。母親病苦時,他發願吃素;母親康復後,他信守承諾,一輩子茹素。即使債務纏身、家破人散,他仍在醫院當志工。他說:「相信,就有力量。」
也有一家人,全員走進慈濟,從鋪連鎖磚到推輪椅,從做環保到做醫療志工。在他心裡,大林慈院就像歌詞裡唱的那樣:「醫生高明、護士真客氣、志工的愛心無得比。」
有位坐輪椅的師姊說,她小時候常覺得陽光是別人的。直到慈濟志工推著她出門,她第一次感覺被接納。後來,她以笑容服務他人,讓憂鬱症患者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氣。原來,她不只是被照顧的人,她也成了光。

心蓮病房的年輕護理師,即使面對腐爛傷口,也始終保持溫柔的表情,他們的真誠付出,展現出人與人之間最美的關係。(攝影:黃筱哲)
心蓮病房的師姊,一開始忍不住跑出去吐再回來。她說,最佩服的是那些年輕護理師:「他們面對腐爛的傷口,表情依然溫柔。」她把護理同仁當成家人去照顧,因為看見了他們的真誠付出──這是人與人之間最美的關係。
也有師姊做義賣做到背拉傷。她笑說:「以前最愛賺錢,現在最愛做義賣。」即使痛到掉眼淚,擦乾後仍說:「再累也要撐下去,因為我愛大林。」
默默承擔二十多年核心醫療幹事的師姊說,自己是從「善門」走進來的。她從社區開始陪醫院辦篩檢、做宣導,再到醫院承擔醫療志工。多年來,她最深的願望是:「讓地方民眾更信任我們的大林慈院。」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舉辦「延物命、聚愛心,讓愛起菲」募心義賣活動,民眾選購新鮮蔬果,為菲律賓海燕颱風賑災募款募心。(2013/11/29;攝影:謝明芳)
我總以為自己是在採訪,其實是在受教。這些志工沒有說大道理,他們只是把每一天過得真誠、過得如常──把茶煮好、床單鋪好、物資綁好、心放好。
上人說:「信為道源功德母。」我在志工身上,看見了「信」。因為相信,所以願意;因為願意,所以行得久。有人一輩子守著一個承諾,有人把義賣做到背痛流淚也要再做,這是願的力量,也是行的實踐。

在醫療志工身上看見「信」,因為相信,所以願意;因為願意,所以行得久,展現出願的力量與行的實踐。(攝影:阮義忠)
我原先害怕「介入官方」,但後來懂了,人文不是我們平時講的慈濟語彙,而是人與人之間彼此成就的方式。醫院是道場,志工背心是法衣,筆也是。把人寫好,就是把法寫進人心。我相信這是菩薩安排的機會,讓我可以深入了解這個原本只懂皮毛的醫療志工區塊,未來執筆為文時,能把真正的慈濟醫療志工樣貌寫出真義。
大林二十五歲了。我不擅長華麗的祝福語,只想說:願青草的香氣繼續在醫院流動;願護理的肩膀不再那麼痠;願每個願心,都找到剛好的用處;願我們把今天做好,明天自然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