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服務中的人間美善

0觀看次
A- A+

文.陳秀嫚(彰化)

 我的聽覺對某些聲音的頻率接收較弱,難免擔心與人互動時,無法及時正確回應。尤其是七天的花蓮醫療志工服務,對我而言,更是必須克服的心理障礙,但我認為,這絕不是裹足不前的理由。

想起今年六月在臺中慈院志工服務時,遇見坐著輪椅來回診,同時帶著家鄉特產,來向醫師致謝的陳碧惠師姊。她與我同年受證,受證不久,她即罹患罕見疾病,求醫無門下,最終遇見這位大醫王,讓她重獲新生。

陳碧惠師姊歡喜分享上人開示:「三世業障一世消,還能用的就用。」她的輕安,許是上人的祝福給了她力量,讓她得以歡喜甘願受!(攝影:江金連)

始終帶著兩個酒窩微笑的她告訴我,她的下半身已完全僵硬,生命僅剩兩年。她歡喜地說,上人告訴她:「三世業障一世消,還能用的就用。」我震撼於她的輕安,揣想著應是上人的祝福給了她力量,讓她得以歡喜甘願受!

當她說自己已擔任會計七年,現在還在上班時,我感到十分驚訝。她用還能運用的手、腦,善盡生命的良能,泰然面對生命的態度,不以病為苦,實在難得。如此清淨的心,不僅教育了我,也感染了我,讓我看見生命正能量的美。

陳碧惠師姊善盡生命的良能,泰然面對生命的態度,不以病為苦,實在難得。(攝影:曾東勝)

9月14日至21日的七天花蓮志工服務,是我跨出心理障礙的第一步。

合心幹事黃水月安排志工廖清里與我搭檔,服務定點在感恩樓28東。年近八十歲的廖清里,耳聰目明、頭腦清楚,當我與人互動聽不清楚時,她總耐心地再說一遍給我聽;對於路癡的我,她更會帶我走捷徑,在在讓我很安心。見到病苦,她總說:「能動就不要躺著,能出來付出,就不要在家裡待著。」看著她直挺、健步如飛的身影,我想,這就是最好的見證。

年近八十歲的廖清里(後),耳聰目明、頭腦清楚,做事總讓人倍感安心。(攝影:黃春興)

第一天到病房關懷時,一位義務照顧朋友的大德,他每餐只吃一碗稀飯。聽了令人不捨,我便將帶在身上的餅乾與他分享。看著他開心收下,才明白原來給人溫暖是這麼簡單。

一位七十歲的清潔阿姨是基督教徒,在花蓮慈院打掃已超過二十年,瘦小的個子,有一雙原住民大大的眼睛。她告訴我們,她會透過電視看上人開示,覺得上人的法和基督教的教義是一樣的,也強調「心」很重要。

是啊!心大則同,心小則異。基督的博愛,與我們的大愛,大同小異。

清潔阿姨因與我們拉近了距離,把我們當朋友,時常分享她在教會裡發生的事。發餐時間一到,還會主動加入幫忙。

投竹筒時,不只祝福自己,也祝福他人;人人都平安幸福,個人才有真正平安幸福。(攝影:陳福成)

一天早上,才走到病房區,一位大德拿著一千元來找我們,說要供養三寶,我愣了一下。她解釋說,自己即將出院,因為我曾與她結緣一條觀音菩薩珠鍊,她很感恩,所以想要回饋。

她還分享,她的兒子曾在開車經過中橫時遇到落石,危急中虔誠祈禱,感謝辛苦的開路榮民,最後得以化險為夷。她相信,信仰虔誠必有力量。

我們沒有收下那一千元,廖清里找來一個竹筒,請她帶回去,希望她能每天投竹筒、說好話,日日有善念。也告訴她,每次投竹筒時,除了祝福自己,也能祝福別人;人人都平安幸福,個人才有真正平安幸福。

志工服務發揮著小小螺絲釘的功能,雖然看似微不足道,卻可能成為他人大大的助力與啟發。(攝影:林瑞華)

這次的經驗,讓我體會到志工服務發揮著小小螺絲釘的功能。雖然我們以為做的是微小的事,但對別人來說,可能是大大的幫助與啟發。善因種子已然種下,不僅在對方心中,也在自己的藏識中種下了來世的清淨因!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