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美齡、吳瑞祥|整理.編輯組
自2012年起,在潘明水師兄(左)的帶領下,南非慈濟志工將愛心擴展至非洲多國。(攝影:朱恆民)
自2012年起,南非慈濟志工在潘明水師兄的帶領下,將愛輸出至非洲其他國家。其中,史瓦帝尼(以下簡稱史國)已長達十一年。
2025年9月11至12日,臺灣慈濟非洲關懷團抵達史瓦帝尼,並與該國健康福利部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希望針對孩童營養不良問題,共同尋求改進與合作。
史瓦帝尼當地人民穿著傳統服飾,歡迎非洲臺灣關懷團抵達。(攝影:詹進德)
改善營養不良刻不容緩
史瓦帝尼是非洲唯一與臺灣維持邦交的國家,但因糧食不足及愛滋病盛行,兒童營養狀況堪憂。根據統計,五歲以下兒童營養不良的比例高達20至22%,且可能增加死亡風險。其衛生部的策略重點是「改善嬰幼兒營養」,然而挑戰依然存在,包括營養物資供應不穩定及財務資源有限,導致覆蓋率不足,許多孩子無法持續獲得所需的營養支持。
史國慈濟志業負責人李后玉表示,雖然史瓦帝尼在兒童營養狀況上已有明顯改善,但部分營養不良案例仍集中在貧困的外圍地區和內城貧民區。為了減少營養不良,政府將「營養管理」列為重要的干預措施,並透過醫療政策加以改善。例如,所有兒童在接種疫苗時,均可免費獲得維生素A補充劑,以降低營養不良與兒童死亡率。
史瓦帝尼慈濟志工李后玉表示,史瓦帝尼營養不良案例,特別是集中在貧困的外圍地區和內城貧民區。(攝影:詹進德)
愛的力量遍及非洲
慈濟在臺灣設有八家醫院,並成立「國際慈濟人醫會TIMA」,匯聚全球約四萬名醫療與非醫療志工,在五十八個國家,提供超過370萬人次免費醫療服務。對慈濟而言,醫療不僅是治病,更是用愛與陪伴撫慰病人的心。
以莫三比克為例,慈濟結合醫療服務與營養改善計畫,為母親與孩子進行健康檢查;在史瓦帝尼,則推動社區廚房與熱食計畫,每週為數千名孩子提供營養餐點,並在四十所小學分送糧食,同時推動種植計畫,協助孩子和家庭培養自耕能力,改善營養來源。
莫三比克慈濟志工與援建的喬輕馬拉小學合作,展開熱食計畫,用農場收成與臺灣愛心米為貧困學生供餐。(攝影:蔡睿和)
史國慈濟志工更將回收布料縫製成愛心小座墊與病患靠枕送往醫院,為病患帶來溫暖與希望。這些縫紉、農耕與手工技能,也逐漸成為孩子和社區居民自立的重要基礎。
「我們更關注永續發展與環境保護,透過社區清潔活動與資源回收,今年就回收了超過七千公斤的廢棄物。相當於減少了兩萬一千公斤的碳排放。希望不僅守護人心,也能守護地球。」李后玉表示。慈濟除了在教育方面深耕,更希望年輕一代具備正確價值觀與能力,為自己和社會貢獻一分力量。
攜手史瓦帝尼,守護兒童健康
林靜憪副總(右三)與史瓦帝尼衛生福利部官員開會,聚焦三大營養不良成因。(攝影:詹進德)
慈濟以五毛錢起家,逐步發展成全球持續的善行。這不只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啟發:每個人的一點善念,都能匯聚成改變世界的力量。莫三比克蔡岱霖師姊以9月3日啟用的840戶大愛屋與十所學校的交接儀式為例,展現慈濟在莫國戮力為孩子們提供安全、舒適的學習環境。同時提供雜糧粉、大米、豆類等在地食材,教導家庭正確烹調,並建立社區農場,由志工與居民一起耕作,供應學校餐食,幫助社區改善營養與生活品質。
針對此行史國的主題,林靜憪副總希望與當地政府和社區合作,在不同社區推動兒童健康促進計畫,將多穀營養粥項目升級為「守護兒童健康專案」。透過合作,慈濟不僅能提供營養與醫療專業支持,也能提升社區整體健康水平,讓更多孩子有機會健康成長。
史瓦帝尼衛生部長分享,慈濟在非洲的經驗啟發他們,以健康飲食與自主農耕改善營養,並提升社區自立。(攝影:詹進德)
史瓦帝尼衛生部長Mr.Mduduzi Matsebula告訴關懷團,許多居民雖在擁有土地,但因農業成本過高,無法負擔耕作費用,即使到了農耕季節,仍有大量土地休耕。透過慈濟在非洲其他國家的經驗,看到健康飲食和自主農耕不僅能改善營養,也能提升社區自立能力。希望將這些做法轉化為符合史瓦帝尼需求的行動方案,讓更多人吃得健康、活得更好。
會後,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為史瓦帝尼的建康與福祉努力。林副總當場捐贈一個貨櫃的五穀粉,供中度急性營養不良的兒童食用。志工將透過家庭訪視,協助家庭照護,並拓展至新社區的服務。
林靜憪副總(後排右一)和史瓦帝尼衛生福利部簽署備忘錄。(攝影:詹進德)
翻轉非洲的實踐
關懷團隊接著前往參訪旗下擁有二十家診所的納撒勒醫院。林副總與資深醫療長討論,期待與醫院建立行動醫療合作夥伴關係,支援營養不良兒童的營養補充品,並捐贈病患座墊等物資。
隔天,團隊參訪盧彥果大愛農場,現場栽種芥菜、美生菜與芥藍菜,並設置一座戶外靜思語空間,供三至六歲的孩子閱讀。林副總深信二十二世紀將是非洲的世紀,她期待史國的孩子有機會到臺灣接受大學教育,將所學回饋國家,若能培養有愛心的人,非洲必將充滿愛,也能為全世界帶來幸福。
林靜憪副總(左)在李后玉(右)的帶領下,參訪納撒勒醫院,關懷婦女生產後的照護狀況。(攝影:詹進德)
林副總與史國教育執行部、臺灣駐史瓦帝尼梁洪昇大使及教育執行部次長會面,洽商慈濟進校園的關懷事宜。慈濟重視教育體系,從幼兒園到大學,全球已建校兩百多所。在美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地也有完整的教育系統,並協助非洲學子赴臺灣求學,目前約有四十位學生。
「在史瓦帝尼,慈濟希望結合慈善與教育,特別是營養午餐與助學。」林副總與部長及大使交流後,提出先選幾所學校作為示範,設立廚房並提供午餐,同時思考未來的職業技能培訓,讓孩子能學習專長、具備自立能力。「若能合作推廣靜思語品德教育,我們也願意提供教材書籍。」林副總告訴部長,下週慈濟志工將與社區一同前往四十所學校發放大米,希望讓更多孩子受惠,並持續推動教育與慈善並行。
史瓦帝尼盧彥果農場種植的蔬菜鮮綠豐盛,每週一次供熱食給當地兩百位孩童用餐。(攝影:吳瑞祥)
臺灣慈濟關懷團圓滿完成為期約三週、走訪四國的非洲行程,於9月13日啟程返國。團隊期待,將來在慈善、教育、醫療與人文啟發,都能更進一步密切合作,逐步朝向上人「翻轉非洲」的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