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繕最終章 以愛交棒

0觀看次
A- A+

文.王瀅琇

入秋了,天氣依然炙熱如夏。早上七點半,我們一行四人從左營出發,開往臺南七股西寮里。一個多月來,這條走了無數次的公路,若無導航指引,依舊難免會迷路。

里長送感謝狀

自2025年7月16日起,高雄工班團隊進駐七股西寮,為風災受災戶修繕屋頂近兩個月,終於在9月6日圓滿完成任務。(攝影:陳亞琪)

「9月6日完工驗收及西寮服務中心撤站,時間09:00,地點:慈濟西寮服務中心。進度說明──當日驗收戶數:五個門牌七戶。『全部完工』:西寮三十六戶,頂山十二戶,一共完成四十八戶。」9月4日,高雄災害應變中心修繕團隊群組傳來修繕完工驗收訊息,同時也詢問我是否可以再組團前往,為最後的驗收與撤站留下圓滿紀錄。

我心想,能夠「有始有終」,自然要把握因緣,勇於承擔。自7月16日高雄工班團隊進駐七股西寮,為風災受災戶修繕屋頂長達將近兩個月,如今終於要在9月6日畫下圓滿句點。

柯勝強里長(中)將一幀以上好木框裱好的感謝狀,致贈給災害應變中心召集人潘機利(右)。(攝影:陳亞琪)

早上九點不到,前來驗收的志工一一抵達慈濟西寮服務中心。不久後,柯勝強里長也騎著摩托車趕來,手上一幀用上好木框裱好的感謝狀,準備致贈給災害應變中心召集人潘機利。

柯勝強之於志工,是一位有求必應的里長,只要志工需要什麼,他必在所不辭。近兩個月的相處,他其實是最捨不得志工即將離開的人;而他與潘機利之間,更有著濃厚的兄弟情誼。

柯勝強里長(右)表示,此次災情真的非常嚴重,若沒有慈濟人的幫忙,這個村莊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攝影:張秋菊)

「風雨雖然過去了,你們的幫助真的讓里民記在心裡。也相信未來會有很多人來這裡觀摩,看看慈濟在這裡幫我們蓋的屋頂。」雖然慈濟要撤站了,但村裡仍有一些鄉親家的屋頂修繕工作,等著政府媒合廠商來施作。而慈濟協助修繕的屋頂,成了柯勝強向大家展示的最好範例。

「等一下精舍師父會來,再麻煩里長把感謝狀獻給師父。師父現在人在龍山里,馬上過來。」副召集人吳宗樺特地提醒,至於是哪一位師父會來,無人知曉。大家遂懷著恭敬與期待的心情,一起等候師父現身。

師父同行送祝福

德(耒英)師父隨柯勝強里長來到服務中心二樓俯瞰西寮全村,了解颱風夜鄉親們的驚嚇與特殊的地理位置。(攝影:陳亞琪)

車子緩緩駛入,門一開,答案揭曉──來者是個子嬌小卻笑容可掬的德(耒英)師父。

「這個地方很好啊!好好的規劃,可以有很好的用途。」德(耒英)師父一踏進服務中心,柯勝強便引領師父上二樓,並向師父簡介西寮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颱風當夜鄉親們所經歷的驚嚇。

「外海以前有沙洲擋著,現在都沒有了......」從二樓延伸出去的視野,可以看盡西寮整個村莊。物換星移下,大環境的變遷,令人不勝唏噓。而放眼望去,慈濟修繕的屋頂,在陽光下閃爍出美麗灰色樣貌。

德(耒英)師父將晚上會發光的佛珠掛在陳銘堂(右)手上,象徵壓驚與祝福。(攝影:陳亞琪)

隨後,一行人走訪鄉親住家送上祝福。來到被網紅阿周戲稱為「爬上去」的陳銘堂家,以及緊鄰而居的堂弟陳鴻典家,兩人早已笑容燦爛地在門口迎接。

「這是帶有上人法像的佛珠,送給你們,幫你們壓驚,也祝福你們喔!」德(耒英)師父拿出夜間會發光的佛珠,象徵祝福地為兩人戴上。之後,「這位陳先生,從我們7月16日進來,他就開始當『地陪』,幫我們帶路好幾天......」王金蓮回想初來乍到時,被鄉下不按牌理出牌的地址困擾多時。還好有陳銘堂的陪伴帶路,才能有效率地完成場勘。

德(耒英)師父忽然想到也應該為里長送上祝福,便趕緊喚來柯勝強,替他戴上佛珠。

「這串佛珠,我們要上課兩年才能拿到,你現在戴上,就表示也是慈濟人了喔!」潘機利笑笑地說著。但其實他更大的盼望,或許是希望有一天,柯勝強能真正地成為慈濟人。

潘機利(左二)看到柯勝強里長(右)戴上佛珠後笑著表示,這象徵他也成為了慈濟人。(攝影:陳亞琪)

再見阿媽

走訪送祝福的隊伍,來到阿蔭阿媽家,遠遠就看見阿媽坐在輪椅上,翻閱著《慈濟》月刊。看見志工到來,她高興地急忙忙從輪椅上站起來,「阿媽,你慢慢來,小心喔!」將近九十歲的阿媽相當重聽,看著她摀嘴大笑,便知道如今的她相當快樂。

「我現在很好睡了,謝謝你們啦、謝謝啦!」不識字的阿媽看著月刊裡的照片,拉著我的手說:「足水(很美)。」也一再道謝,純樸心意,令人疼惜又讚歎。

阿蔭阿媽(左)左右手各拉著吳宗樺(右三)和潘機利(右一)不斷道感謝。(攝影:陳亞琪)

離開阿媽家,到了不遠處要驗收的柯正男家。一套棉被與枕頭,要祝福他既能擁抱溫暖又能高枕無憂。送上了一支愛心錢筒,向他解釋幫助人的善款來自十方大德。他很快拿出放著零錢的小玻璃杯說:「現在有這個存錢筒更好,我的零錢就可以放這裡了。大家的愛心來來去去,可以幫助更多需要的人。」柯正男開心地將零錢全部投入,讓愛無限擴大。

柯正男(左)將零錢投入存錢筒,希望將大家的愛心匯聚起來,幫助更多需要的人。(攝影:王瀅琇)

接住善因緣

在村子裡彎彎繞繞送上祝福,一行人終於來到最後兩戶完工的住家。陳媽媽與兒子陳志濱等在門口,喜迎師父與志工的到來。

「因為你們屋頂損壞面積最大,所以要等到材料全部到齊後才能施工。廠商也很用心地在幫你們完成,有滿意嗎?」潘機利向獨居的陳媽媽解釋最後完工的原因。

「做得很好,你們這麼辛苦又用心,謝謝啦!」陳媽媽握著潘機利的手,一再表達道謝。一旁的陳志濱滿臉笑意地說:「若不是你們的協助,都不知道何時才能修好屋頂,又做得這麼漂亮,真的很感謝。」

德(耒英)師父得知陳志濱(右一)為布袋鎮永安國小老師,便邀請他加入慈濟教聯會。陳志濱爽快應允,並立即留下聯絡方式。(攝影:陳亞琪)

閒聊之下,德(耒英)師父得知陳志濱原來是布袋鎮永安國小的老師,便趕緊詢問是否願意加入慈濟教聯會。陳志濱爽快應允,並立即留下聯絡方式。

「這一個多月來,常常看到慈濟的師兄師姊,在這麼炎熱的天氣下,只要有需要幫助的地方,他們一定伸出手;看到有事情要做,就默默分工合作,用最快的速度完成,真的很感動。」正因這分感動,陳志濱欣然答應加入教聯會,願意攜手共善。

緣起不滅

老人活動中心外「慈濟服務中心」布條緩緩撤下,潘機利感慨,慈濟與西寮的緣分將由臺南志工接力守護。(攝影:陳亞琪)

西寮里三十六戶屋頂修繕的工程已全數完工。當老人活動中心外的「慈濟服務中心」布條緩緩撤下時,潘機利不捨地說:「緣起不滅,慈濟跟西寮的緣分,希望能夠繼續延續下去。」而這分緣,將由臺南志工接住。

為了延續愛,臺南災害應變中心召集人張文郎與臺南團隊將藉著農曆七月吉祥月因緣,邀請區公所於9月27日在西寮共同合辦,推廣正信、正念與蔬食的祈福感恩會。「很高興的是,區、里長都非常歡迎我們來。將來我們自己也會加油,讓西寮里的愛,能繼續下去。」相信在張文郎心中,已有了一張西寮「愛的藍圖」。

李琇釧的訪視地圖

從7月12日開始踏上臺南七股的安心家訪,到進駐西寮里進行訪視場勘、成立服務處,在到後續的屋頂修繕,李琇釧(右)參與了每一個細節。(攝影:陳亞琪)

從高雄到臺南七股西寮,將近八十公里的路程,李琇釧每日來回無數次,身為慈濟高雄訪視志工,她義無反顧。修繕期間,她每天九點以前必到西寮暫設的服務中心固守崗位,等候鄉親前來詢問協助修繕;有時,她還需外出場勘與初訪,更有時候,還要補位生活組。

回想一路走來,從7月12日開始踏上臺南七股的安心家訪,到進駐西寮里進行訪視場勘、成立服務處,在到後續的屋頂修繕,李琇釧參與了每一個細節。當修繕完成,看見鄉親們愁容轉換成笑容,她也隨之同悲同喜。「這期間有因為下大雨停工、有因為颱風進來沒過來。可是當鄉親再看到我時,第一句都說:『你很久沒來了欸!』其實我們也不過是兩天沒來而已......」進駐以後,她跟鄉親的情感從陌生到熟悉,是她獲得的最佳禮物。

李琇釧師姊(左一)帶領十人訪視團,撐著雨傘,步伐堅定走向受災戶家中,展開溫暖而真摯的關懷行動。(攝影:王瑾)

「慈濟人進來後,整個村子都熱絡起來了。覺得我們不只是修屋子,也是修補了他們的心。這裡不過是一百六十幾戶的小漁村,我們有這樣的因緣把愛帶進來,都要很感恩。」李琇釧對這個小漁村百感交集,也很感恩自己把握住這分因緣。

完成最後五戶屋頂的驗收後,團隊也即將離開這塊土地。問她是否捨不得?她堅定地說:「我們會把愛交棒給臺南訪視團隊,我相信慈濟人的愛,已駐足在鄉親們的心中。」這段將近兩個月的日子,她一身被炙熱陽光曬得黝黑的慈悲印記,也將永遠定格在她的生命裡。

看著被收起且摺疊整齊的「佛教慈濟基金會服務中心」帆布條,我不禁在心裡說:「再見了西寮。有緣,我們必會在愛裡相見。」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