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三比克風災後歷史性一刻 慈濟移交大愛村與十所學校

0觀看次
A- A+

文.張美齡 吳瑞祥 | 整理.編輯組

莫三比克受熱帶氣旋伊代侵襲,慈濟志工前往賑災,協助鄉親重建家園,並於非洲首次舉辦大型義診。(2019/05/18;攝影:張美齡)

2019年,莫三比克遭伊代風災重創,讓原本已十分貧困的生活,更雪上加霜。證嚴上人期盼能翻轉非洲人民的生活,除了發放、義診,也呼籲全球慈濟人及會眾匯聚愛心,積沙成塔,為莫國援建大愛村與三十所學校。

2025年8月28日,在慈濟基金會林靜憪副總帶領下,慈濟志工展開為期近三週的非洲四國──莫三比克、辛巴威、史瓦帝尼及南非的關懷行,首站便來到莫三比克。此行的目的,包括視察即將於9月3日移交的十所學校,以及參與索法拉省梅圖希拉衛生中心與社區中心的啟用儀式,同時還有瓜拉瓜拉大愛村840戶的移交。

社會賢達共商 與慈濟合作翻轉莫國

莫三比克實業家、銀行家、教育界人士及投資集團,與臺灣關懷團研討合作,希望借力使力,為莫國人民盡一分心力。(攝影:詹進德)

根據官方數據,莫三比克有六成民眾生活於貧窮底線,相當於一百五十六萬名孩童在貧窮條件中成長;換句話說,全國超過八成的人口亟需外界協助。莫三比克慈濟志工傅迪諾特別邀請當地投資集團、實業家、銀行家以及教授與關懷團會談,希望借力使力,為莫國人民盡一分心力。

國家公路局局長兼投資集團董事長Ayuba Coereneia表示,莫三比克自獨立以來,規模最大的學校是由慈濟所興建。議會議長 Antónia Charre也肯定地說:「我們很認同慈濟為莫三比克所做的一切,如慈濟為莫三比克蓋最大的小學,還有正要移交的房子以及各項基礎設施。」

慈濟關懷團隊及拉梅高小學師生約三百人聚集中走廊,為學校重建揭碑。(攝影:張美齡)

統計顯示,首都馬普托的人口增長特別快速,2008年約二千三百多萬,現已增至三千四百多萬。莫三比克的平均年齡僅十七歲,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國家。然而隨著社會快速變化,十年前網路進入社區後,暴力、吸毒與輟學的問題逐漸嚴重。

因此,為十到十六歲的青少年營造良好的學習與成長環境成為當務之急,例如課輔班、電腦班,以及藝術課程,陶冶身心,讓孩子們即使在週末也能有充實的學習,減少犯罪的誘惑。規劃中也將引薦程式設計,並開設英文與中文課程,同時融入慈濟人文,如茶道課程,藉以涵養孩子的品格。

莫三比克慈濟志工為學生們發放書包、學用品及衣服。(攝影:Soares Joaquim)

「翻轉苦難人生的關鍵在於教育。改善生活,也要從教育開始。有教育,才會有希望。」林副總進一步闡明,教育推動的方向包含:靜思語教學與證嚴法師說故事單元、品格教育、人文教育與生命教育,並結合素食推廣與孝道。環境教育則從撿垃圾做起,讓孩子從服務中學習。除了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培訓本土教師,讓他們跟著慈濟的腳步一起學習,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翻轉教育,進而改善莫三比克人民的生活。

社區與衛生中心揭碑 生活徹底改變

9月1日,關懷團除了例行性視察納儒崇佳小學,於上午十一點來到梅圖希拉大愛村,參與衛生中心及社區中心的啟用儀式。

莫三比克學員在慈濟所辦的職訓班一年後收到結業證書,歡喜地大合照,見證歷史性一刻。(攝影:詹進德)

現場聚集了索法拉省省長、酋長、民意代表、牧師及社區協會等政商名流,共同見證這個重要時刻。典禮由索法拉省省長埃德蒙多.羅倫索與林副總共同主持,為衛生中心剪綵及社區中心揭碑啟用。 

職訓中心開辦了縫紉班與電腦班,嘉惠社區居民與學校學生;烹飪教室由志工製作麵包與蛋糕,並取名為「愛」。農業教室則種植了芝麻、腰果、辣木、玉米等經濟作物。索法拉省省長感恩關懷團的來訪,為索法拉省送來上萬公里的愛。

莫三比克職訓班學員拿到一年後的結業證書,興高采烈地歡呼。(攝影:詹進德)

除了基礎設施外,眾人也見證了社區的重大改變,特別是透過證嚴上人的靜思語和人文引導,推動品德與公民教育。而衛生中心的啟用,讓社區居民不必再步行五公里,甚至前往至更遠的Metuchira鄉村醫院就診。

林副總表示:「慈濟接續興建四座大愛村,三千多戶大愛屋;援建二十三所學校,希望民眾有個安定的家,幼苗能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期待慈濟與省政府共同推動品格教育,造就充滿希望的莫三比克。

荒漠曠野成大愛村 見證愛的力量

慈濟基金會莫三比克伊代風災長期援建計畫,在索法拉省布齊郡瓜拉瓜拉舉行大愛村動土典禮,為伊代氣旋災民興建2064戶永久屋。(2025/3/14;攝影:Ezra Millise)

瓜拉瓜拉大愛村由瑪斯奇一村、瑪斯奇二村與木索可莎三個區域合併而成,地勢較高,與河流之間有自然落差。未來,布齊郡政府將遷至此區。當地盛產稻米,生計相對富足。近年來國道整修工程帶來了就業機會,災後也有許多NGO進駐,民用供電資源較近。

慈濟預計在此援建2067戶大愛屋,首批840戶於9月3日移交。長期在大愛村服務的慈濟志工蕾貝卡‧馬奔達表示,她銘記上人的教誨,愛要用行動來表達,不管颳風或下雨,都從未停止分享愛與上人的教法。

慈濟基金會林靜憪副總在瓜拉瓜拉大愛村移交儀式上致詞,勉勵居民齊心維護環境清潔,互助共好。(攝影:吳瑞祥)

團隊抵達另一處大愛屋時,已接近下午六點。落日餘暉映照下,三、四百名村民集聚一堂,歡呼聲此起彼落,有如營火晚會般熱絡。林副總難掩興奮之情:「去年的這個時候,瓜拉瓜拉區還是一片荒漠,如今部分大愛屋已經完成,希望大家打掃好環境,鄰里間互相幫忙,共同維護環境的清潔。」

她也轉達證嚴上人的期待,「瓜拉瓜拉大愛村就像人間天堂,請大家好好珍惜,彼此相親相愛,不喝酒、不抽菸,且要素食、愛護地球。」村民聽後發出歡呼,齊聲允諾。

索法拉省十所學校移交 見證歷史性一刻

慈濟援建莫三比克學校中的十所移交典禮中,總統丹尼爾·法蘭西斯科·查波與慈濟基金會林靜憪副總共同揭碑。(攝影:詹進德)

非洲四國關懷行的第七天,是慈濟為莫三比克索法拉省援建十所學校――工業小學、二月三號小學、穆達穆甫小學、拉梅高小學和中學、恩佳小學、庫拉中學、梅圖希拉中學、十月十二號小學及納儒崇佳小學的交接儀式。

十二點十五分,莫三比克總統丹尼爾.法蘭西斯科.查波的專機降落在穆達穆甫小學旁的空地。林副總迎上前,與總統一同進入會場,在索法拉省省長、社區領袖代表、貴賓及熊士民副執行長、蔡岱霖等慈濟志工的見證下,共同拉開紅布條,完成揭碑儀式。

慈濟援建莫三比克十所學校,碑文讚譽此舉為國際民間與國家合作的典範,讓孩子們重獲安全、有尊嚴且充滿希望的學習環境。(攝影:陳宜青)

碑文上寫著,穆達穆甫小學是在2019年三月伊代氣旋重創索法拉省後,納入國家重建計畫而得以重建。碑文還提到,這份成果成為國際民間社會與莫三比克合作的典範,為孩子們重建了一個安全、有尊嚴、充滿希望的學習與成長環境。穆達穆甫小學的重建,不僅是建築的重現,更象微希望的點燃、社會人心的相繫,以及對教育作為人類、社區與國家永績發展根本支柱的再次肯定。

慈濟基金會林碧玉副總致贈不分宗教階級的「愛」,期待莫三比克由上至下,互助互愛彼此關懷,免除災難。(攝影:詹進德)

傅迪諾允諾,將與所有可能的單位合作,共同推動氣候變遷的減緩。「莫三比克人民應該效法慈濟志工,做任何事都是出於愛,但不求回報。」他接著說:「我們本質上是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充滿愛。莫三比克需要更多的老師、工程師、醫生、記者、經濟學家與整體政府體系的人才,而這一切唯有透過教育才能實現。」

慈濟不只交付了校舍的牆壁,更是交付了愛。「唯有用愛建設,暴力只會摧毀。」莫三比克總統丹尼爾感恩慈濟基金會,不僅建造房屋,更建造了生命與未來,這一切都是出於愛,而非求回報。

會眾在穆達穆甫小學跳著傳統舞蹈,迎接2025年9月3日十所學校的移交儀式。(攝影:張美齡)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