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繕志工的慈悲臉譜

0觀看次
A- A+

文‧王瀅琇

7月25日,慈濟志工在臺南七股西寮里協助受災鄉親進行屋頂修繕工程,這項援助行動已邁入第九天。西寮有著攝影愛好者所熟知的景點──西寮鹽灘地「彩色鹽田」,如今這座面對潟湖海景第一排的小村落,卻在7月6日遭受由嘉義布袋登陸的丹娜絲颱風迎面痛擊,重創當地。

你有難我來挺 志工來自海內外

風災重創陳大哥(左二)的三合院,他堅強面對表示,太太動過三次脊椎手術都撐過來了,他當然也要加倍努力,一起再站起來!(攝影:鍾文英)

「我今年六十歲了,不要說我沒遇過這麼大的風災,連八十幾歲的長輩也沒遇過......」陳大哥這麼說著。

望著陳家三合院,只剩西廂屋頂略為完好,廳堂的屋瓦已被強風吹走大半,但陳大哥卻沒有悲傷的權利:「我太太脊椎動了三次刀,她還是硬撐著身體挺過來,我當然要更加勤快才是。有你們的協助,再加上我們自己的努力,很快可以再站起來啦!」不知是苦中作樂,抑或是天性樂觀,陳大哥笑著說出這番激勵自己的話。

高雄志工頂著烈日高溫,排成接龍人潮,協力接應從屋頂卸下的瓦片,協助災民修繕家園。(攝影:鍾文英)

為了協助陳大哥家進行屋頂修繕,來自高雄的二十幾位志工不畏烈日,在三十二度高溫下排成兩條接龍人潮,默契十足地接應從屋頂卸下來的一片片屋瓦。「我要讓身體動一動比較好,不然會一直僵直下去......」七十歲的宋成文在人龍隊伍裡,身體明顯傾斜。他自二十五歲僵直性脊椎炎發病後,一直努力不讓身體持續惡化,而參與志工成了他的良藥。

三十五歲的Jose,中文名黃鑫亮,是墨西哥裔美國公民,來臺依親近一年。岳父黃琨明、岳母丁麗珍是資深慈濟人,帶著年輕氣壯的他一起來付出。只見他扛著重物、爬上屋頂,眉眼間神色自若。透過志工曾富琮的翻譯,Jose稀鬆平常地說:「我爸媽是天主教徒,經常會帶著我們去幫助社區。從小我就接觸公益活動,這種彼此相互協助的事,對我來說是家常便飯。」

墨西哥裔美國公民Jose(黃鑫亮)來臺依親近一年,隨慈濟岳父母投入修繕行動,扛瓦爬屋頂毫不生疏,笑說助人早已是生活日常。(攝影:鍾文英)

「看到災民的屋頂都掀了,希望能夠早日幫他們重建家園,恢復他們的生活。不然下雨時他們要怎麼辦?」一直待在屋頂上協助拆除屋瓦的林進福,是「陸戰隊士官長協會」的理事長,今天特地隨同水電專業師傅袁適鈞一起前來付出。

站在屋頂上,許是居高臨下的視角,讓受損房屋的情況看得更為清楚。「其實我也希望我的會員,能夠跟著一起來做公益,大家都一起來幫助災民重建家園。」富有愛心的林進福,期許自己所帶領的協會也能投入社會公益,一起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

富有愛心的林進福,期許著他所帶領的協會,也能一起投入社會公益,做有意義的事。(攝影:鍾文英)

執行長關懷 慈濟一家親的修繕團隊 

7月26日,志工依約前來,即使陰霾的天氣有著一股難掩的悶熱。上午十點多,慈濟慈善志業顏博文執行長帶領關懷團抵達西寮里,志工陪同關懷團一一巡視已完成及正在進行中的修繕工程。看見志工們排成一列的接龍人潮,顏執行長也戴上手套加入行列,體驗傳接紅屋瓦的重量。

接著,一行人來到7月23日已完成修繕的聾啞夫婦家中,先生阿進興高采烈地比畫著全新牆面,想表達:「這片牆是我親手油漆粉刷的。」災後第十八天,能擁有一間幾乎煥然一新的房子,想必他的心中早已堆疊著許多感謝與感慨。

志工引領顏博文執行長(右三)探訪聾啞夫婦家,阿進(左)興奮比畫牆面,分享這是他親手粉刷的成果。災後第十八天,家園已煥然一新。(攝影:潘耕美)

這天志工需要施作的地點有好幾處,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所幸有精舍修繕團隊前來協助,展現出不分你我、慈濟一家親的精神。「雖然北區認養將軍區的房屋修繕,在等料的過程中,不如就先前來協助高雄團隊。我們與高雄團隊一起經歷過0918、0403及楠西地震的所有修繕,情感很深厚......」北區志工陶英德一邊說,一邊指著因日曬而泛紅的臉頰,那是他一次次奔走留下的生命印記。

意外重逢 陪伴鄉親走重建之路

磚瓦沿著人龍一片片傳遞而下,屋頂上的身影不僅展現勇氣,更是慈悲付出的寫照。(攝影:鍾文英)

一片片磚瓦從屋頂卸下,沿著長長的人龍一一傳遞而下。仰望爬上屋頂的身影,那不只需要勇氣,更需要慈悲胸懷,才能無懼地站上高處。

「爬高對我們來說,從來就不是問題......」穿著艷麗橘色的唐慶復,衣服上繡著「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的字樣,在屋頂上格外顯眼。這是他第二次來到災區,上週他協助在屋頂架設帆布;這次則抓住機會,和三位好友一同投入屋頂修繕。

「我們都是一群喜歡戶外活動的愛好者,本身也有洞穴救援證照。當有災難來臨時,是需要很多人的力量來一起協助。剛好有認識慈濟志工吳健銘,所以就來了......」唐慶復談笑間說今天實在是太臨時了,不然其實可以邀約更多朋友一起來付出。

唐慶復(右)與陳昌民(左)兩人是舊識,兩人已超過三十年未聯繫,卻在災區重逢。(攝影:潘耕美)

身手矯健的他,沒想到這天竟在災區現場,意外找回多年不見的老朋友,也算是美事一樁。

「你是不是昌民?」面對一位記錄志工,唐慶復總覺得對方眼熟,一問之下,果然是多年不見的舊友陳昌民。眼前的陳昌民雖已不再是記憶中的年輕樣貌,但輪廓依舊鮮明地刻在記憶裡。原來,兩人年輕時同樣喜愛攀岩等戶外活動,經常與三五好友揪團一起出遊。

「我年輕時就先老起來放了,所以即使三十年不見,也還認得出我啦!」陳昌民笑著說。但其實這一陣子總是待在七股記錄的他,確實是曬得更黑了。來到災區記錄,也再次喚起陳昌民921地震時的鮮明記憶。

退休後的陳昌民以鏡頭記錄災區點滴,傳遞受災鄉親的苦與樂,肩負起記錄美善的使命。(攝影:潘耕美)

「在災區,總會看見最真實的人性,這也是一種學習──見苦知福。其實我也想透過人文真善美這一塊,把我們所做的透過其他管道,讓其他的人了解我們真的是有在做事,把美善傳出去。」深入災區,用鏡頭記錄受災鄉親的苦與樂,傳遞出人間美善,是退休後的陳昌民,扛在身上的責任與使命。

災區的房屋修繕仍持續進行,志工也將無畏風雨,每日前來協助。這段陪伴與重建家園的路,志工會與鄉親一起攜手向前,直到他們的苦得以緩解,生活能再次回歸日常。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