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愷玹
2024年底,我第一次拜讀靜淇師姑的新書《毫芒微光一念間》,字字句句都是細膩又貼近日常生活的真實故事,讓人一讀再讀,捨不得放下。我當時因有所感而寫了一篇《「淇」人「淇」文》,發表於「靜思園地電子報」中,並以書名「毫芒微光一念間」為上聯,嘗試對出「塵埃點滴萬法明」為下聯,藉此表達我對師姑的敬意。沒想到德椒師父看過後,慈悲地贈予一句橫批「塵盡光生」,令我心生歡喜又感動。
雲林區培育團隊於慈濟雲林聯絡處舉辦人文講堂,特別邀請靜淇師姑分享慈濟一路走來的歷史現場。(2025/07/27;攝影:張麗敏)
2025年7月27日,我參加了雲林區培育團隊在慈濟雲林聯絡處舉辦的人文講堂。這次活動邀請了靜淇師姑到場演講,人文志業也寄來書籍給與會大眾。師姑分享自己是台南後壁人,道地庄腳囡仔,習慣以台語溝通,因此整場演講皆以地道又親切的台語,慢慢引領我們回到慈濟一路走來的歷史現場。
靜淇師姑提到,當天一早從台中出發時正下著雨,讓她想起花蓮慈濟醫院創建的歷史,尤其是1983年2月5日首次動土的艱辛過程。當時,省主席李登輝先生親自來到花蓮,並於前一晚在靜思精舍用餐。那夜雨勢滂沱,上人非常擔心,李登輝先生安慰上人:「師父別擔心,風雨生信心。」
花蓮縣長吳水雲(左一)陪同台灣省政府主席李登輝(右一)蒞臨花蓮慈濟醫院國福里預定地動土典禮會場。(1983/02/05;圖片來源:花蓮本會提供)
當時連續下了好幾天的雨,地面泥濘不堪,天氣又冷,慈濟人半夜前去碾米廠,向人討取粗糠來鋪地,連夜將隔天要動土的道路鋪滿粗糠,形成了令人難以忘懷的「黃金鋪地」。
李登輝先生當時鼓勵大家:「萬里長城也是從一塊磚頭開始。」而星雲大師則以一句「點點滴滴的雨就是甘露水」呼籲全台灣人民挹注善款到花蓮慈濟醫院,皆成為珍貴的歷史片段。
花蓮慈濟醫院的建立,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原訂的醫院預定地,因國防部佳山計畫而遭收回,上人一度極為難過,想著如果無法建院,要將所募得的善款逐一退還給每位捐款者。
花蓮慈濟醫院國福里預定地動土典禮,細雨不斷,慈濟人在地上灑滿米糠止滑,會場一片「黃金鋪地」景象。(1983/02/05;圖片來源:花蓮本會提供)
就在這時,時任內政部長的林洋港先生來電勸慰上人:「也許菩薩不喜歡這塊地,要找一塊更好的地。」並隨即召集國防部展開換地協商,最終找到花蓮農校的實習農場作為新址,就是今日花蓮慈濟醫學中心與靜思堂所在地。
當時這塊地滿是牧草、羊群、狗群與雞群,還有一座巨大的魚池。慈濟人親自下池撈魚放生,逐步完成整地工程,並於1984年4月24日舉行第二次動土典禮,這一次由林洋港先生與印順導師共同主持。
花蓮農校實習農場為慈濟醫院預定新址,當年滿是牧草與牲畜。慈濟人親自下池撈魚放生,一步步完成整地工程。(1983/09/01;圖片來源:花蓮本會提供)
1986年8月17日,花蓮慈濟醫院正式啟業。然而,醫院初期就面臨醫師人力不足的困境,當時原與台大醫院合作的醫生們,多數不願長期留在花蓮,讓上人更加體悟到,若東部地區要有足夠的醫療人才,就必須靠自己培養。因此,上人便積極規劃設立慈濟護專,於1989年9月17日正式開學,最初為五年制的護理專科學校,日後更增設原住民專班,持續培養護理人才。
慈濟護專一路發展,於1999年改制為慈濟技術學院,2015年升格為慈濟科技大學;並於2024年與慈濟大學合校,成為慈濟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這一連串的轉型與整合,不僅讓慈濟醫療體系更加健全,也為東台灣培育出眾多專業人才。
靜淇師姑分享與慈濟結緣的起點,1975年因翻閱《慈濟月刊》而前往精舍探訪,首次聆聽上人說明慈濟理念與募款方式。(攝影:張麗敏)
靜淇師姑也分享了自己與慈濟結緣的起點。1975年,她剛到花蓮縣政府任職,某日閒暇時偶然翻閱到一本《慈濟月刊》,好奇心驅使下,她前往靜思精舍一探究竟。當時上人外出幫忙義診,由德慈師父(當時的紹惟師)接待。不久後,上人返回精舍,在聊天時提到慈濟的理念與募款方式。
她當場問道:「縣政府有兩三百人,怎麼沒有人來幫忙募款?」上人溫和地說:「那就讓妳來收吧!」從那一刻起,靜淇師姑順勢成為慈濟委員。她笑說:「我都不用培訓,就這樣做委員了。」正如上人所說,這就是「善來委員」,是「聞善而來、見善而來」的慈濟人。
黃逸樵老師演奏《望春風》、《補破網》等台灣民謠組曲,悠揚旋律感動全場。(攝影:張麗敏)
與講師同行的來賓,還有黃逸樵老師與其同修陳美君師姊,是一對令人羨慕的夫妻道侶。他們共同參與慈濟事務,積極推動人文藝術的傳播。黃老師出身音樂科系,更是一位全方位的藝術家,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他不僅為《毫芒微光一念間》與「靜思園地電子報」法華宣流系列文章繪製細膩且動人的插畫,還常以優美的二胡演奏傳遞慈濟人文精神。
當日,他演奏了《望春風》與《補破網》等台灣民謠組曲,悠揚的旋律深深打動現場每位聽眾,讓人忍不住想大聲喊「安可」。而陳美君師姊則是台中慈濟人文推廣的窗口,陪伴靜淇師姑與黃逸樵老師走過多場的分享。有黃老師的地方,總能看見美君師姊溫柔相伴的身影,時而關照黃老師的需求,時而以手機紀錄動人的演奏過程。
陳美君師姊是台中人文推廣的重要推手,陪伴靜淇師姑與黃逸樵老師走過多場推書會,並貼心照顧黃老師與紀錄每段感動時刻。(攝影:許愷玹)
演講尾聲,靜淇師姑回憶起2015年慈濟面對外界巨大挑戰的時刻──對慈濟有很多的誤解與批評。然而,上人仍每日清晨5點20分準時於晨語宣講《法華經》,靜淇師姑當時每週有三天留在花蓮,總會等上人結束晨語後,陪伴上人散步前往齋堂。
她記得那年冬天特別寒冷,晨語時窗外仍是一片漆黑。上人當時已接近80歲,身形依舊挺拔、步伐堅定。那一刻,靜淇師姑望著上人的背影,不禁潸然淚下。上人問師姑為什麼哭?師姑說,看見上人的背影,彷彿看見了「堅毅」二字。上人回答:「只看背影,追不上。」當下師姑堅定地對上人說:「我會用跑的,跑到您身邊緊緊追隨。」
我們這一代雖未經歷早期拓荒的艱辛,仍肩負屬於這個世代的使命,將走出一條有故事、有歷史的路,傳承給下一代慈濟人。(攝影:周幸弘)
我們這個世代的慈濟人,雖然沒有歷經最初慈濟人拓荒時所面臨的艱辛,但聽了師姑的分享,我心想:我們也有屬於這個世代要面對的考驗,也會秉持慈濟人的精神走出一條有故事、有歷史的路。將來,這些歷程也將成為我們能向下一代慈濟人細細訴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