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陳吉民醫師|整理.楊淑齡、劉秀觀、編輯組
上人常說,見到苦,才會啟發慈悲心。過去三年多來,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志工持續踏足佛國,尤其是在藍毘尼,志工們發願要圓上人的願,身體力行在當地,把真實法再傳回去。
見苦知福,更要吃苦知福
尼泊爾迦毘羅衛巡禮印證佛陀足跡,悉達多太子毅然決然從東門走出王宮,圖為東門內的右側。(攝影:林家如)
佛陀在迦毘羅衛的皇宮中度過了二十九年,才拋棄了榮華富貴,踏上尋求真實法的修行之路。
上人曾叮嚀,當我們踏在佛陀曾經行走過的土地上,要用心體會、去感受佛陀留下了哪些遺憾,以及想要做卻還做不到的事。
如果我沒有親自踏上那片土地,我不敢相信,在這個年代,竟還有人住在以泥土築成的房子裡。上人時常提醒我們,見苦要知福,看見苦,才能生慈悲;走入苦,才能拔眾苦,所以我們來到當地,不只「見苦知福」,還要「吃苦知福」,踏上佛陀的足跡,我們感受的苦還是在。
教育種希望,縫紉織未來
迦毘羅衛與藍毘尼仍有種姓制度,病患靠「人力救護車」前往義診,小孩常以鹽拌飯果腹。(圖片來源:擷取自陳吉民簡報)
目前慈濟的志業都集中在迦毘羅衛及藍毘尼這二個地方。這裡還是有種姓制度;病人要到義診所看病,是由人背著,就像「人力救護車」;小孩子吃飯沒有菜,是白飯和著鹽巴......我們可想而知,到底他們的路在哪裡?
當我從佛國回來,向上人報告所見所感時,我說:「他們很認命,也很快樂,這是不是他們的業力?」上人說:不是,是他們無助。他們沒有機會接觸世界,並不是他們認命,他們根本沒有機會,沒有人會去聽他們、去看他們。
慈濟志工之所以要翻轉佛國,是因為上人的悲願。慈濟在那片土地上,從零開始,一步一腳印地建設這個地方,並將希望帶給他們。
許多位學員即使連握筆時手都在發抖,依然努力學習繪製紙版。(攝影:攸尼斯)
所以,每一次看到婦女從職能培訓縫紉班畢業時,我都會掉眼淚,因為我看見她們走出土屋,邁向屬於自己的世界。目前,仍有一百多位學員在接受縫紉培訓,她們從一開始不會拿剪刀,到學習如何使用縫紉機將一條線車得筆直,以及如何量身。上人告訴我們,我們要培養的是裁縫師,不是工廠的女工,所以一定要從最基本的基本工開始教起。
有些婦女和女孩,甚至要先從學習數學開始,因為不懂數學,就無法量衣服、畫版型。如今,我們已有十三位學員參加了國家裁縫技師資格考試,其中有十一位順利及格。當我向藍毘尼花園的麥特立法師分享這個消息時,他驚訝地看著我,因為他們在當地開辦了無數次裁縫技術班,卻從未有學員通過國家級的考試。
有了國家級的裁縫技術認證,學員們已能擔任裁縫老師,並在慈濟體系中工作。為了協助她們就業,上人更進一步鼓勵成立「創業培訓中心」,希望不只是縫紉技能技術班,更能培養她們具備創業與經營的能力。
2025年5月,藍毘尼縫紉職業與創業培訓中心成立,內有二十臺接上電源的縫紉機。(攝影:林家如)
2025年5月,藍毘尼縫紉職業與創業培訓中心成立,每位參與創業中心的學員,看起來都非常專業,中心也會教導她們如何採購,認識布料跟線材;未來若有產品訂單,並到市場進行販售,行政人員也必須上課,學習如何使用電腦記錄。副總也鼓勵她們繼續努力,能夠再去參加服裝設計師的課程,創出屬於自己的品牌,自己的產品。
在當地,依然普遍存在男尊女卑的觀念,女孩的地位非常的低,許多女孩甚至連家門都沒有踏出過。透過職能培訓與就業機會,這些女孩如今有了穩定的收入,地位也悄然提升,她們更了解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每一位母親都鼓勵孩子上學,希望下一代能有更好的未來。
真實法在人間
每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五為藍毘尼會所竹筒回娘家的日子,本土志工與縫紉班學員將家中儲存一個月的米撲滿和竹筒帶回來捐出,幫助慈濟照顧戶。(攝影:Amarkesh)
早在2019年,上人就曾告訴我們,改變他們的生活,影響不了因緣果報,唯一能改變的,就是菩薩在人間。這三年多來,我們這些常住志工始終陪伴在他們身邊,扎根在當地。
佛法不是僅存在於經典裡的文字,更不只是寺廟裡的儀式。上人要把「真實法」傳回去,是要我們在面對苦難時,勇敢伸出這雙手。正如上人所說:這雙手,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一雙手。那麼,我們要如何翻轉佛國呢?答案就在「真實法」之中。上人強調,法必須回到人間,而不是停留在寺廟裡;真正的法,是要行入人間。
縫紉班的學生,每天都會存一把米來幫助其他人;也讓她們親自到學校去發放她們所製作的學生制服。她們回來跟我們分享,她沒有想到也有這樣的能力,可以去幫助別人。所以,上人說最基本的是要啟發她們有那一分感恩心。
在所有志工的努力下,藍毘尼慈濟園區終於獲得施工許可證,慈濟基金會林靜憪副總執行長(左二)與志工歡喜合影。(圖片來源:邱建義提供)
目前在藍毘尼,距離藍毗尼花園約五百公尺的距離,有了屬於我們自己的園區,目前這個基地在四月已經開始動工,趕在六月、七月雨季來臨之前,完成地基的部分。將來園區裡面有志工室、小靜思書軒,還有學校、二十五床的醫院、多功能社推教室,以及志工宿舍,當然少不了我們的靜思堂。
慈濟不只是一項慈善事業,更是佛法的實踐。許多當地的鄉親和感恩戶對我們說:「你們是遠從外地,卻無所求地幫助我們,這才是真正的佛法。」因為佛法就是要用在人間,回饋佛陀的故鄉到菩薩培養的基地。感恩上人,我們在藍毘尼終於有了落腳的家,上人更說,這是全球慈濟人的家。
回到佛國,回報佛陀的佛恩,是我們一分感恩心,讓菩薩法回歸佛土,為佛教、為眾生,是我們佛教徒的一分責任心。(攝影:林家如)
在藍毘尼,慈濟所傳回的不是口號,佛陀來人間一大事因緣,正是為了教導菩薩法。因此,我們回到佛國,回報佛陀的佛恩,是我們一分感恩心,讓菩薩法回歸佛土,為佛教、為眾生,是我們佛教徒的一分責任心。
(整理自2025年6月21日志工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