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同行,願力相續

0觀看次
A- A+

分享.羅雪花、謝依善|整理.簡金精、陳秀貴、編輯組

謝依善(中)常隨父親謝征林(右)及母親羅雪花(左)參與慈濟活動。(攝影:李經志)

上人曾說,遙遠地方發生的歷史,稱之為「故事」。來自馬來西亞的羅雪花師姊與年僅十五歲的慈青女兒謝依善,一同回到佛陀的故鄉,見證了人人本具的清淨菩薩心。

儘管當地生活極為貧苦,只要這一念愛心被啟發,就如同我們的愛心受到上人啟發一樣,也有能力去啟發他人,讓更多人走向平安、幸福、快樂的日子。正如謝依善所體悟的:「其實走入人群,就是淨化我們的己心。」

一念啟發,一生轉變──羅雪花師姊

羅雪花師姊(右)透過探訪多位個案,深刻體會到自己所擁有的幸福。(攝影:張毓芬)

回饋佛陀的故鄉,一直是上人最大的心願。去年,我首次踏上佛國的土地,走入菩提迦耶的村莊,眼前的景象,不禁讓我回想起三十二年前,第一次參加慈濟訪視的情景。

當時檳城的師兄師姊帶領我們探訪多個個案。當年我二十一歲,探訪時遇見一位年紀與我相仿的印度婦女,她的懷中抱著一個孩子,一手牽著一個,另外兩個則在一旁不停奔跑。由於她的丈夫酗酒且不顧家,慈濟便開始照顧這個苦難的家庭。看著她,我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幸福。

「米撲滿」善行起源於十年前風災後慈濟的援助,如今擴及十五村,近千戶貧農日存一把米、助人濟苦,善念持續傳遞正能量。(攝影:鄭信義)

其實在佛陀的故鄉,仍有許多類似的個案。一位婦女因丈夫往生而陷入困境,我們與她接觸後,開始提供物資上的補助。後來,志工進一步了解她的家庭情況,發現她的一位女兒和女婿就住在不遠的地方。於是志工與女兒溝通,最終女兒願意回來承擔起照顧媽媽的責任。

令人動容的是,在這之前,她從未意識到,原來自己也能盡孝。慈濟人,就是扮演一個助緣的角色;上人啟發了我們的悲心與愛心,現在我們踏上這片土地,如同上人的手與腳,繼續去啟發那些與我們有緣的人。

就像這位女兒一樣,她不僅回來照顧母親,還開始每日存一把米,實踐「八分飽,二分助人好」的精神。而她的轉變,印證了上人常說的「行善、行孝不能等」,同時呼應了佛陀的教導──人人本具佛性。

甘滿季的第三間房裡,床鋪上鋪著一條灰色毛毯,那是慈濟送的,他非常珍惜。(攝影:袁淑珍)

甘滿季(Gaina Manjhi)阿公,原本是一位乞丐,因為慈濟人慢慢引導,啟發了他內在的如來本性,進而成為一名志工。

起初,甘滿季與姪兒同住在祖屋。隨著姪兒家庭人口日益增多,他認為應該讓出這個家給姪兒一家住。於是,他向親戚朋友借錢,著手蓋了第二間房子。之後他偶爾做些零工,賺取些許收入償還借貸。

後來,當遠方親戚準備前來菩提迦耶工作時,他又毫不猶豫地將那間房子讓了出來,自己再度請親戚朋友幫忙,簡單搭建了一間簡陋的茅草屋作為棲身之所。

今年3月,我前去探望他時,看到他的茅草屋裡只有一張床。但正是這樣一無所有的人,在悲心被啟發後,願意將自己僅有的房子讓給需要的人,只因他深信,對方比自己更需要。

慈濟在菩提迦耶推動就業輔導,「佛陀果汁」行動餐車放上愛心竹筒,正式成為「富有愛心店」。(攝影:凌翠蓮)

在菩提迦耶,我們也推動了「富有愛心店」。德恭師父曾分享,其實這個概念可以回溯到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托缽的方式。不同的是,我們把「愛心竹筒」代替托缽放置在店家,它的力量會更廣大。

我們要深信佛陀所說:「人人本具佛性。」上人啟發了我們的愛心與佛性,現在我們也有責任去啟發更多人的佛性跟愛心。去年我前往菩提迦耶時,有六十多位村民來參加活動,現場準備了三十二支愛心竹筒,雖然投入的金額不多,但當我們向村民分享時,現場有許多人紛紛舉手領取竹筒,最後又多發出了二十四支。這正是他們的愛心被啟發,我們要常常去活絡這分善的力量。

旅美醫師科學家施益民教授曾與上人分享,每個人的大腦,都有一個掌管慈悲利他的區域。其實,這個區域就是佛法所說的「人人本具的佛性」。當我們活絡了自己的慈悲利他區,我們就有能力去感染更多的人,如此一來,社會就能夠祥和、能夠淨化人心。

點亮一盞燈,翻轉佛陀的故鄉──謝依善

孩子們興奮地在板子上拼出「this」和「that」的字母。(圖片來源:謝依善提供)

去年第一次來到印度菩提迦耶時,我跟著本土老師前往課輔班,協助他們的課程。那一天,老師教的是英語,內容在學習「this」和「that」的意思。

我們特地從馬來西亞帶來樂高,並將它融入教學。過程中,我們把樂高一塊塊分給孩子們,讓他們在板子上拼出「this」和「that」的字母。孩子們圍著我,興奮地參與其中。課程結束時,我站在門口歡送,跟他們道別、說謝謝,孩子們一位接一位地笑著跟我擊掌。

當時我就在想,為什麼這些孩子可以這麼開心?原來,快樂與幸福可以如此簡單,反觀我們常常被各種貪念、慾望所牽引,進而生起貪、瞋、癡、慢、疑等煩惱。然而,透過孩子們一顆顆清淨赤子之心,我體會到,如果我們能減少自己的貪念與慾望,就如師公上人所說的「知足就會常樂」。

馬來西亞慈青於2024年7月30至8月1日連續三天為印度本土慈青首次舉辦慈青營隊;謝依善(中)與馬來西亞慈青討論營隊事項。(攝影:楊文輝)

2024年,我參與了「慈青生活營菩薩招生」活動,並見證了菩提迦耶第二梯次慈青的受服儀式。也正因為如此,與當地慈青結下了非常深厚的法親情誼。在互動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那一顆顆真誠、歡喜的心念,是那麼地珍貴。這分感動,使我生起強烈的願,希望能守護並陪伴這些剛萌芽的善種子。因此,去年特別推動了三次線上課程。

第二次前往印度時,我便將心力全然專注在陪伴慈青,總共舉辦了七場慈青共修,內容涵蓋認識自我、團隊建立、認識慈濟四大志業與八大法印,以及師公上人精神理念等。

海外慈青教本土慈青慈濟歌曲《地球的孩子》英文版手語。(攝影:張毓芬)

在離開菩提迦耶前,當地慈青都為我們舉辦驚喜歡送會。讓我難忘的是今年4月,一位慈青對我說:「妳回來的時候,我會唱和比《慈青會歌》的手語給你。」當下令我感動不已。

在與印度慈青分享慈濟理念,以及帶領他們學習慈濟行儀的過程中,看見他們那麼願意配合,我也不斷提醒自己,身為陪伴者,更要時時以身作則。在要求他人之前,必須先要求自己。這段經歷不僅是陪伴慈青,更是一場淨化自我的過程;要帶動他人,自己就要更加努力。

雖然陪伴慈青,或許只是翻轉佛國願景中的一小部分,但謝依善始終相信,只要點亮他們心中的那一盞燈,便能燈燈相續,從而達到翻轉佛陀的故鄉。(攝影:謝征林)

2023年,師公上人無法親自出席慈青的歲末祝福典禮,卻留下了深刻的一句話:「誰來守護這些孩子的心?」這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我們都知道,師公上人的願是要翻轉佛國。我在兩次前往菩提迦耶的過程中,親眼看見許多慈濟志工,身體力行地扮演著上人的手與腳,盡己所能去做他們可以做的事,而師姑師伯也一直是我們年輕一代的學習典範。

雖然陪伴慈青,或許只是翻轉佛國願景中的一小部分,但我始終相信,只要能點亮他們心中的那一盞燈,一定可以燈燈相傳無量燈,帶來更大的希望,從而達到翻轉佛陀的故鄉。

(整理自2025年6月19 日志工早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