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簡淑絲(慮瑢);攝影/郭美惠、莊哲育、鍾江波、簡淑絲、詹大為、黃呈燎、武致柔
四代同堂 惜福感恩一家親
發願製作百則「人間菩薩」影片的張永同,2018 年再度跨區為彰市一拍攝人品典範,劉國良師兄的生命故事。(地點:彰化火車站;攝影:簡淑絲)
一座三連棟大樓矗立在鹿港靠近沿海的一片田園中,白天,家族經營的工廠,傳來機械聲音轟轟轟響個不停,每天需要搬運粗重器材的張永同,白天投入事業,只能利用空檔或是晚上的時間剪輯專題影片。
「吃飯喔!大家來吃飯!先去請阿公吃飯!」由於工廠緊鄰住家旁,每到用餐時刻,都須借助廣播器,呼喚大家前來用餐。永同與父親及三兄弟家族經營運動器材,三兄弟同住一起,工作、吃飯、住家、生活都在一起,兄弟的房子樓層也相通,四代同堂二十多人和樂融融。
「爸爸、媽媽,我們要帶孩子出去參加慈濟活動,會晚點回來。」為了不讓家人擔心,只要出門,孝順的永同會先稟報父母親,他認為家裡都要先顧好,才有辦法做其他的事情。
「我很感恩媽媽的護持,剛開始參加慈濟活動,原本爸爸不是很認同,常常質疑『你們為什麼要去做慈濟?為什麼要吃素?』」為了怕公公擔心,美惠常常帶著制服,在外面換上才進彰化分會,忙完後,再換回便服回家煮飯、工作。
「讓他們去,又不是做壞事!」慈悲的媽媽,常常護著永同和美惠,有了媽媽的護持,還有自己的改變,多年後,喜歡上市場的爸爸,也會問道:「今天你們想吃什麼?這種菜要怎麼煮?這種菜要去哪裡買?」爸爸騎著機車到鹿港傳統市場,也會幫兩人買素料、蔬菜、水果。
「行善行孝報父母恩」張永同牢記在心,他時時陪伴父親在側,也體悟到行孝、行善要及時。(地點:彰化鹿港鎮;攝影:簡淑絲)
恆持願力 所學所用在慈濟
2019 年 11 月 29 日歲末祝福前,下班後的永同帶著太太美惠、兒子千航,一起前來彰化靜思堂協助多機作業佈線,美惠為團隊準備了豐盛的晚餐,永同分享:「我希望將我的家人都帶進來,不只是我的太太,從最親近的人開始,如果他們可以進來,那是非常感恩,如果因緣未到,也無法強求!我的願望就是更多人來投入,四大八法都需要有人來做,不只是人文真善美這個區塊;你接觸到一個功能,就會有不同的體悟,就像我們在記錄文史一樣,比如記錄環保,如果你不了解環保,如何去記錄呢?這就是我們三合一最幸福的地方,也是一個最有福報的功能。」
多機作業窗口張永同用心帶動彰化影視團隊,他邀約同修郭美惠與二兒子千航,一起前來活動現場協助測試。(地點:彰化靜思堂;攝影:簡淑絲)
永同帶動許多彰化人文真善美多機團隊,一路走來恆持初發心。夫妻倆在人文真善美團隊中,為人親切隨和,傾力無私地教授與傳承,無論空拍、錄影、多機、佈線、接引人文志工,無不全力以赴、使命必達,絕無怨言與推辭,是人人稱讚的同修菩薩。
除了真善美勤務,永同每個星期到彰化分會精進共修拜經,同時承擔福田志工;因為陪伴孩子往返臺中中興大學參加慈濟籃球隊多年,永同找到與孩子的共同興趣及話題。2013 年回歸社區後,在鹿港國中成立了「彰化慈濟籃球隊」,並擔任慈籃班主任迄今。
張永同帶領彰化慈籃隊員及家長,在中庭巧遇德勱師父、德淳師父,孩子們歡喜地與師父合影留念。(地點:彰化靜思堂;攝影:黃呈燎)
多機作業 合心協力齊圓滿
暖呼呼的冬陽灑落在彰化靜思堂一樓中庭,大紅燈籠高掛,處處充滿著喜氣,參加歲末祝福的會眾人群,自 B2 講經堂緩緩走上來。
「桌面我來收!」
「地標我來撕!」
「線路我來收!」
「音控室的線,我去收。」
「桌巾我拿去還給總務。」
「這些線材,我收到三樓放!」活動結束,B2 講經堂左後方,一群藍天白雲仍在忙碌中,甫圓滿兩天、五場社區歲末祝福多機作業,十多位多機團隊分工,不到十分鐘,大家齊心將桌面上大小小的零件,及遍布在地上的線材,一一收拾乾淨。
導播機的畫面、切換、輸出處理、錄影監聽、監看,後製剪接也可以一氣呵成,全部過程有賴團隊的分工合作。(地點:彰化靜思堂;攝影:武致柔)
永同分享:「做慈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們何其有幸可以為人服務,在外面要為人服務,還不見得有機會,人家會覺得你是不是有目的?在慈濟可以付出,是一種幸福的感受,每一次的活動,都可以看到很多人一起成長,那種凝聚的力量,只有在慈濟才看得到。」
「所學在慈濟,所用也在慈濟!」他期許自己以他個人微薄的力量,點滴付出,讓彰化的慈濟歷史可以留存,因為各個社區記錄都需要靠每一個人的力量,每個社區的窗口都非常重要,記錄每一個社區的人品典範,都需要靠各區的人文真善美團隊一起來成就。
善的因緣際遇,在一期一會的好因緣中,願力恆持的張永同,早已種下一生無量的菩提種子;在愛與關懷的資糧滋潤中,他堅定信念,為慈濟文史記錄,不斷地善接引,在菩薩道上一起成長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