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文史做記錄 多機作業喜傳承》 張永同師兄(二)

0觀看次
A- A+

撰文/簡淑絲(慮瑢);攝影/鍾江波、張永同、簡淑絲


鏡頭底下 記載真實的改變

2017 年 4 月 26 日參加「見證臺灣生命力」節目,彰化區專題賞析,於錄影後合影。(地點/花蓮靜思堂;攝影/鍾江波)


孩子漸漸成長後,太太美惠在朋友的介紹下接觸慈濟,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也陸續報名參加彰化「快樂兒童精進班」。

「我去看他們上什麼課?」有一天的假日,永同來到彰化靜思堂,他看到兒童班有這麼多人在 B2 講經堂上課,很多位班爸爸、班媽媽陪伴,每個孩子們快樂學習,穿著便服的他,遠遠拿著相機站在最後方拍照。

一位身穿藍天白雲的慮瑢師姊拿著相機,帶著微笑走了過來,她看到現場拿著相機正在拍照的張永同、郭美惠夫妻倆,便說:「可以邀請您們來兒童班一起幫忙拍照嗎?」

只見永同紅著臉頰,露出靦腆的笑容,輕聲回應:「好!」

「等一下您們可以去總務室請購灰色上衣、白褲,下次活動,就可以穿著這套制服一起來幫忙拍照喔!」

受到了同在兒童班文書組的慮瑢師姊邀約,2006 年春天,永同每個月開始帶著相機,陪同孩子們一起來參加兒童班課程,從此,也展開了他的專業、責任與使命。

人生的歷史,都是在發心的剎那間造就。(地點/彰化靜思堂;攝影/張永同)


「當初進入慈濟因緣,只是單純想幫孩子們留下記錄,我覺得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不只是為自己也是為別人留歷史。除了自己有興趣拍照、錄影,也是想要留下孩子成長的足跡。」

張永同自從進入慈濟,接受志工培訓、慈誠受證,也戒除了所有不良的習性與嗜好,誠守戒律,並且茹素,他說:「可以來幫忙記錄兒童班,也很歡喜走到現在,很懺悔以前所做的事情,我下定決心要把它做好。」

從人文真善美開始做起,張永同發願要追隨上人,他分享:「我是一位非常嚴格的父親,常以自我為中心的大男人,大家一定要聽我的話,這是我對小孩子的教育,我講的,孩子一定要聽,很少跟孩子溝通,這個好嗎? 那個好嗎?」自從小孩子進到兒童班,永同也學到了教導小朋友的方法,漸漸地改變以往的教育模式,試著身體力行去帶動,讓孩子知道該做什麼,不再只是嘴巴說說,慢慢地跟孩子有了互動,讓孩子覺得彼此可以做朋友。

2013 年離線編輯課程,張營昌(中)在文宣室與鹿港人文團隊蘇聰宇(左起)、徐鳳琴、郭美惠、張永同教學相長。(地點/彰化靜思堂;攝影/簡淑絲)


運載菩薩 人生福田無量增

清晨四點多,天色破曉,大地朦朦朧朧,如同籠罩著一層銀灰色的輕紗,一群福田志工正默默在彰化靜思堂每個角落打掃。

永同與太太美惠開著一部福斯九人座車,由鹿港住家,經過附近的超商、龍山寺、沿路到彰化分會,每個星期三清晨四點多,固定接引滿滿一車的鹿港區福田志工,來到彰化靜思堂打掃,從 2007 年起,十餘年來,從不曾間斷。

張永同帶著太太郭美惠,接引一車福田志工前來彰化分會,從 2007年起十餘年來,從來不曾間斷。(地點/彰化靜思堂;攝影/簡淑絲)


讓永同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他去鹿港龍山寺定點接一位八十歲的老菩薩,阿嬤一上車,便覺得身體不太舒服,永同很緊張說:「我先載您回家!」

「你等一下要載人,又要先載我回去,來來回回跑,這樣不好!」

「您的身體安全最重要,不要考慮車程。」永同趕緊先載老菩薩回鹿港福興鄉,聽到有人來開門,他向阿嬤家人說明情況後,才放心返回彰化分會。

結束彰化福田任務後,永同隨即轉往鹿東國小擔任交通導護志工,每周一下午五點,則是到鹿港國中當交通導護;熱心的他,承擔導護志工多年,因此兩度榮獲彰化縣府模範志工表揚。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