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手

0觀看次
A- A+

文.彭慧美(新竹)

「大姆哥、二姆弟、三中娘、四小弟、五妞妞,來看戲,手心手背心肝寶貝。」無論哪一根手指頭,都有它存在的用處。洗米煮飯、拿鍋鏟炒菜、握筆寫字......幾乎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五指團結合作,少了哪一指都不行。

或許有人會缺,但那也是情非得已......

歡喜布施的手

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舉辦「吳尊賢社會公益講座」,證嚴上人應邀巡迴演講。民眾踴躍參與,現場座無虛席。(1990/11/18;攝影:黃錦益)

「最美的手,是保護大地、為人間付出而勞動的手。」證嚴法師說。

一九九〇年八月二十三日,證嚴法師應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之邀,於臺中新民商工演講。當天早上,法師乘車行經市區,目睹前一晚夜市結束後留下的滿地垃圾、塑膠袋隨風亂飛,心中不免感嘆。於是,當晚演講中,證嚴法師特別多講了一段:「臺灣是風景非常美麗的一塊寶島......但是需要很多人的力量。」

演講接近尾聲,證嚴法師呼籲:「玻璃歸玻璃、鐵罐歸鐵罐。民眾和政府如果合作,我想就可以讓社會淨化。」「我很期待你們用鼓掌的這雙手,做垃圾分類。」現場上千位聽眾報以如雷掌聲。

江能枝師兄提供自己的土地及房舍,整建成共修及環保場所,期望接引更多人間菩薩。(2006/05/28;攝影:吳瑞仁)

有人因為這一句「用鼓掌的雙手,做垃圾分類」,而開啟了撿拾垃圾、減除煩惱的美善人生。他們不忍地球受毀傷,不畏髒亂、不辭辛勞,低頭彎腰,將人們亂丟的垃圾,細心分類,變成資源,為地球環境無私付出。

二〇〇五年,慈濟志工江能枝提供位於青草湖和通往新竹科學園區旁的自家土地和房舍,整建成一棟兩層樓的空間,結合共修及環保回收場所,用以接引更多社區志工。自此,明湖環保站正式成立。

江能枝憑藉木工專長,設計製作出U槽木盒工作臺,讓不便蹲下的志工也能快樂地做分類。幾年前雖然曾中風,但他意志堅強,透過拆解回收物進行手部復健。現在仍每天開車前往環保站,堅持過著「做環保,沒煩惱」的人生。

心無畏懼的手

沈金蓮因做環保而活出新的希望。(攝影:黃敏祥)

一九三八年出生的沈金蓮,右手布滿厚繭,緊握一把特製小勾刀,快速打開寶特瓶蓋。小刀順勢一勾,瓶環落地,寶特瓶精準地擲出。這一連串熟稔的動作,無人可及;然而每做幾分鐘,她就需挺直身體,稍作休息。

「來做環保就不痛嗎?」志工問。

「怎麼會不痛?會痛啊,我寧可出來做環保,也不要在家等死。」沈金蓮忍著疼痛堅定地說。

沒有上過學的沈金蓮,從小跟著母親種田,結婚後又跟著先生打零工,好不容易養大六個小孩,終於可以鬆一口氣;豈料,老天爺卻跟她開了一個大玩笑。

楊玉麟(左)陪伴母親沈金蓮走過病痛低谷,帶她走進環保站,找回生活的希望與勇氣。(攝影:劉建宏)

一九九〇年起,她的身體接連出現狀況,罹患多種癌症,經過多次開刀和化療,定期回診檢查,進出醫院猶如家常便飯。

無常如影隨形,身體的病痛曾一度讓沈金蓮失去活下去的勇氣。幸而二女兒楊玉麟帶她做環保,心靈奇蹟般地走出陰霾。隨著明湖環保站的成立,她就一直在住家附近的明湖環保站做分類。

「做環保人生光彩,就要來拚,要來做。要衝就對了,不衝就沒有時間了,年紀這麼大了,做一天賺一天。」負責剪寶特瓶瓶環的沈金蓮,以堅毅的心態活出新的希望。

承接護大地的手

環保志工趙吳月櫻阿媽推著板車回收紙箱,這件事已成為她多年來的早課。(攝影:彭慧美)

清晨天未亮,趙吳月櫻阿媽推著板車,穿梭在超商與早餐店間回收紙箱。她先將紙箱抱出屋外,熟練地拆開、摺疊、踩平,再一一整齊堆放,動作俐落。挨家挨戶地拜訪,這摸黑出門的工作,已成為阿媽多年來的每日早課。

曾因大女兒意外往生而痛苦不堪的趙吳月櫻,在家人的鼓勵下開始做環保,轉換心念,捨棄煩惱。她不畏垃圾的污穢,為換得清淨大地,一念心、一雙手,回收無量寶,愛護賴以生存的地球,對她而言既是責任,也是使命。

女兒趙鳳春將媽媽趙吳月櫻回收的瓶罐提到四樓住家,在陽台逐一清洗乾淨、晾乾再分類回收。(攝影:彭慧美)

二〇一九年,趙吳月櫻往生,她的小女兒趙鳳春歡喜接繼媽媽的環保工作。當年,趙鳳春無意間看到大愛電視節目,覺得撿回收物不錯,於是鼓勵媽媽一起參與。全家人秉持清淨心念,女兒曾經提著媽媽撿回的污穢瓶罐,從一樓爬上四樓住家,將回收的瓶罐放在窄小的陽臺,逐一清洗、晾乾,再分類回收。

數十年如一日,趙鳳春如今仍持續這分堅持,她說:「對的事,做就對了。」

三姊妹的手

明湖環保三姊妹,拆解雨傘的鄧玉英(中),人稱「雨傘小姐」;「玻璃小姐」的鄧明淳(右),是三姊妹中的老么,專責玻璃分類。(攝影:彭慧美)

被稱為「雨傘小姐」的鄧玉英排行老二,是三姊妹中最早投入環保的人。她專精拆解雨傘,右手拿著剪刀,熟練地拆除傘布,接著拿起鐵鎚,有條不紊地敲打傘骨。她說,現在的傘骨不全是鐵鋁材,也有夾雜塑膠,因此兩者要分類正確。

老么鄧明淳專責玻璃分類,人稱「玻璃小姐」。二〇〇五年,她跟著鄧玉英在竹蓮國小的環保點做環保。玻璃既重又易碎,除了小心處理,更需用心。鄧明淳迅速打開瓶蓋,依顏色將瓶身分類,她表示,自己原本做事粗枝大葉,藉著做環保來修正自己的心情、動作,彎腰撿拾「垃圾」的同時,也將內心的垃圾清理乾淨。

大姊鄧寶妹一開始是在公司撿拾紙張回收,假日則到回收點和環保站做分類。起初先生對她從事環保並不支持,但鄧寶妹總是把家顧好,從未怠慢失職,並且持續與堅持,先生也漸漸不再反對。鄧寶妹說:「時間到了,就要來做,沒有來會覺得怪怪的,不要少掉一個付出機會。」

三姊妹之一鄧寶妹,從公司開始做資源回收,現在假日到回收點和環保站做環保。(攝影:黃敏祥)

清淨心的手

廖桃山因認同證嚴法師講的「垃圾分類,資源回收」,把「垃圾變黃金」理念,從此開始參與臺中十甲路一條巷子裡的環保站,從那時起便持續做環保,從未停歇。

「做環保感覺心情很好,日子很好過。」廖桃山說,他原本腳不太能走,一走路就會疼痛,有時走三、五十公尺就得停下來,用手揉揉才能繼續走。但做環保時,他只用一隻腳踩著寶特瓶,蹲下來撿三百五十個裝一袋。就這樣一直做、慢慢做,現在腳走路很方便,也不再疼痛。廖桃山接著說:「不是在教人說身體有病痛的人來做環保就會好,不是這樣。我的意思是說,無所求的付出,認真的做,不要想那些,慢慢就會有好的收穫。」

歡喜付出,純粹做環保,當作復健也好,不去刻意想,讓復健自然而然改善。

廖桃山因認同 證嚴上人「清淨在源頭」的呼籲與慈濟的環保理念,發願要一直做環保。(攝影:黃敏祥)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