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林廣進師兄(圖左)完成榮董受證,也圓滿了余淑卿師姊(圖右)為他植福的心願。
撰文/黃心卉;攝影/江敏華、王翠雲
那天,林廣進與余淑卿兩夫妻前往菜園種植剛購買回來的「菜栽」(臺語)。兩人分頭進行,余淑卿先去摘青菜,而林廣進去澆水,余淑卿隱約中有聽到林廣進喊了二次要回家;但她不以為意,仍然繼續地工作著……
十一點多,余淑卿將剛摘下來的青菜拿回家再返回菜園時,看到林廣進的臉色很不好,才一轉身,林廣進已經昏倒在地上了。那是2020年11月19日,時序雖然已進入冬季,但天氣依然晴朗炎熱,余淑卿以為他中暑了,趕緊將他送到大埔鄉衛生所(大埔醫療站)掛急診,因為時間已超過十二點。到了衛生所看到醫生還在,余淑卿就安心了,因為林廣進冒冷汗全身濕透,余淑卿回家拿健保卡及乾淨的衣服準備為他替換。
無常驟至驚慌失措
當她再次返回大埔鄉衛生所時,護士說:「阿伯在休息了」。余淑卿不放心,進去看他,摸他的身體竟然「冷吱吱」(臺語,冷冰冰)的,還在冒冷汗,背部全是汗,問他:「有没有舒服些?」林廣進搖頭表示没有;再問他哪裡痛﹖他說:「胸!」余淑卿嚇得大哭,驚動醫師趕快跑過來察看,拿血壓計來量量不到血壓,醫師認為是心臟有問題,馬上使用電擊緊急處理,醫師確認救護車還在衛生所後,考慮時間緊急決定送嘉義市聖馬爾定醫院,怕到大林鎮大林慈濟醫院會錯失救治時機。
上車時,林廣進還有知覺,但一路上他一直咳,到了醫院下車時,余淑卿再次叫他,他已陷入昏迷狀態沒有回應。適才,余淑卿在車上就通知兒女:「爸爸這次很緊急」,叫兒女們趕快來醫院。接著護士告知:「阿伯不要急救,阿伯有簽放棄急救同意書。」余淑卿並不知道先生有簽過這份文件,只是兩人曾經談過,也有共識,到了很緊急的時候,兩人都希望放棄急救。
但眼前的狀況,真的不救嗎﹖醫師在旁跟她說明並請她決定:「有急救就有救活的可能,放棄就是現在這樣了。」余淑卿心想:「心臟的急救,大概不會像中風那樣長期臥床,最壞的情況應該就是這樣了吧?」余淑卿當下改變主意,決定急救!急救同意書簽好,醫院馬上插管電擊,同時進行心導管手術,因為血塊塞住血管,胸部必須要撐氣球裝上兩支支架,但他們住得太遠,送來的過程中心臟已經部分壞死,壞死到怎樣的程度還無法評估,只能先急救。事後林廣進跟家人說,當時他都沒有知覺,只隱約聽到護士下班時為他打氣:「阿伯,你要加油哦!我要下班了!」他卻無法出聲回應。
就這樣,林廣進後來被推進手術房裡,開完刀、支架裝好,醫師請家屬進去查看心電圖畫面,說明支架裝在哪裡﹖血塊塞在哪裡﹖也表示心臟應該有受損,並非完全没事,但命救回來就很好。
當時夜已深,余淑卿輕輕呼喚著先生,此時他己恢復意識,微微點頭回應。最後,林廣進在加護病房住七天,再移到普通病房住七天,總共在醫院待了十四天才終於回家……
余淑卿、王莠婷、陳勵譁於2004年同年受證慈濟委員。
積善之家有餘慶
滿頭白髮的余淑卿,1956年出生於嘉義縣大埔鄉,與慈濟的因緣始於二女兒林麗喬一片孝心為她植福田,每月捐一百元功德款開始。
而二女兒的慈濟因緣,則始於家住臺南縣楠西鄉的江文義(法號:惟愈)。他從1984年起就每天到大埔鄉大廟前賣鹽酥雞,1994年因為媽媽車禍住院,妹妹拿「渡」的錄音帶來醫院放給大家聽,得知慈濟「五毛錢捐竹筒」的故事。在妹妹的邀約下,江文義開始捐款加入會員。從此,江文義一邊作生意一邊播放錄音帶,林麗喬當時在大埔鄉農會上班,與江文義作生意的地點只有幾步路的距離,也因為與江文義熟悉,買鹽酥雞時聽到「渡」的錄音帶而心生歡喜,決定為媽媽余淑卿植福,每月捐一百元功德款。
1999年江文義邀約林麗喬、余淑卿和她的媽媽、婆婆、四嬸婆與八嬸婆等六人,搭慈濟列車到花蓮靜思精舍參觀。余淑卿聽到德慈師父講載蕃薯的故事很有趣,感覺出家眾很有擔當,德慈師父並分享到早年跟隨證嚴上人日子過得很辛苦,没有東西可吃,只要豆腐醃得鹹鹹的,就是最好的配菜。也聽到醫療志工蘇足分享她真人真事的故事,很令人感動,老公的花心讓蘇足很辛苦。余淑卿回想自己的父親喜愛喝酒較無責任感,小時候生活有點辛苦外,結婚以後,先生勤奮認真工作,生活上的需求不曾匱乏過,余淑卿自認是幸福的人。
大埔鄉擁有東南亞最大水庫的曾文水庫,是觀光勝地,觀光客多寶特瓶也多。余淑卿家斜對面就是歐都納渡假山莊,她的婆婆來住她家時,一早起來就會走到歐都納的垃圾桶去找尋寶特瓶。余淑卿心想,撿拾寶特瓶捐給慈濟也是善事,就很有智慧的對婆婆說:「媽!現在慈濟有在收寶特瓶,我們把收來的寶特瓶捐給慈濟,給上人去幫助艱困的人。」婆婆從花蓮參觀回來後也是很高興,就同意把寶特瓶捐給慈濟。
2004年大埔郷有余淑卿、侯淑芬、王莠婷、陳勵譁等四人同年受證委員,因為大埔到嘉義路程大約要九十分鐘,路途遙遠,余淑卿徵求先生林廣進的同意就把住家旁邊的一塊空地搭建鐵皮屋,讓大埔的寶特瓶回收物有置放的空間,等到有足夠的量時,嘉義志工就會開二臺小貨車來載運回去。
余淑卿提供的大埔環保回收點,用來置放寶特瓶的鐵皮屋大約有七坪大,但是鐵皮屋外面是一大片的水泥地,看在大埔冬天以曬筍乾為業的筍農來說,是一塊生利的好土地,紛紛有人來跟林廣進遊說要租用鐵皮屋當倉庫:「你把租金直接捐給慈濟,都比你做回收來得有錢」。林廣進絲毫不為所動,因為他知道事情不是這樣解釋的;個性木訥的林廣進不善於表達,平常會收看大愛臺上人的開示,他最喜歡的靜思語是「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他說:「上人鼓勵做回收,不是為了錢,而是要讓弟子有植福的機會,有因緣付出幫助人,是造福的人。」
1月20日林廣進師兄植福捐慈濟榮譽董事,全家陪伴爸爸參加受證,一起領受祝福。
充滿愛的家庭教育
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大埔地處偏遠山區,普遍人家的子女小學畢業就會被送至嘉義市區就讀,或住校或借住親友家,或單獨住在家人購置的房屋,直到假日才會返回大埔。木訥的林廣進因為孩子要回來特地摘了一大籃的椰子,但是孩子們興趣缺缺;余淑卿看到對五名子女說:「你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了解爸爸有多愛你們,爸爸為了你們要回來,爬上高高的椰子樹摘取椰子是很辛苦的事。」子女聽完感動地說:「真的喔!爸爸這麼愛我們,我們要把椰子汁喝光光。」余淑卿了解先生的不善於言辭,總會適時地引導子女體會父親的愛。
林廣進出生於1950年,他阿公是從雲林縣草嶺遷移過來的,坐車到嘉義縣中埔鄉沄水村再步行約八小時進來大埔鄉,世居在嘉義農場,從有記憶開始家裡就是開墾山,只要勤奮工作就有飯吃。他自認一生從做小孩子開始,人生就很順,要求也不多,夠用就好,他說:「上人說,要手心向下(助人),不要手心向上(乞食)」。1994年為了孩子的教育,全家才搬到大埔街道這裡來,余淑卿也因為接觸慈濟,人生視野開拓了,生命價值觀有了不同的體會。
余淑卿懺悔地說:「未加入慈濟之前,我也是暴力媽媽,也是被媽媽打大的,複製相同的教育模式,孩子不聽話就直接用打的,大女兒就說她最没有感受到親情,而大女兒的個性又最像我。」常常聽到上人說:「父母是孩子的模,孩子是父母的樣;要以愛化礙。」也隨著五個孩子的長大離家,余淑卿改變自己與孩子的相處模式,漸漸孩子也感受到媽媽的愛,與媽媽更親近,更有話說了。
余淑卿是二女兒為她捐功德款而牽起慈濟緣,看到先生一生辛勞,余淑卿於是想為先生植福捐慈濟榮譽董事,讓他親自領受上人的受證與祝福;約六十五歲的年紀再去做居家服務員默默地存錢,五個子女不捨得媽媽的辛勞,大女兒就問她:「還差多少錢,我們做子女的來補足,媽媽不要再去上班了。」就在前不久完成心願,全家還期待陪伴爸爸參加受證,一起領受祝福。
余淑卿没有做居服員了,才有空陪伴林廣進去菜園,即時地搶救林廣進;上人常常說:「福要做來囤」,余淑卿認為因緣真是不可思議。余淑卿最喜歡的靜思語是:「粒米成籮(積少成多)」,一小粒一小粒的米,如果一粒一粒集合起來,就可成一籮的米,如果因一粒米小而輕視它、放掉它,那麼一籮的米怎麼能夠形成?
小時候家裡有種稻米,余淑卿很能感受粒米成籮的喜悅,她說:「勤儉才有本」。山上人家有做就有得吃,也算是有福氣的人,靜思語:「知福,惜福,再造福」,她相信做好事、做善事就是造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