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麗雲
人生如一葉扁舟,航行在大海中,時而風平無瀾,時而烏雲密布,險灘橫生。年輕時被人稱為「錢嫂」的慈濟志工李昌美,人生猶如一朵亮眼、堅韌的蒲公英,種籽落在哪兒,就在那兒壯麗燦爛。
◎逆境中的堅韌
李昌美(左)出身校長家庭,生活無憂無慮,一路順遂受高等教育,並成為一名在職教師。(攝影/王秀吟)
四〇年代,臺灣剛光復,百廢待舉,民眾的生活多半以務農維生。李昌美出身於校長家庭,生活無憂無慮,既沒拿過鋤頭,也不必做家事。作為家中排行老三的她,一路順遂受高等教育,並成為一名在職教師。
優渥的幼年生活,隨著業力輪轉。1966年,她與同是教師身分的先生結婚,蜜月期中的新嫁娘,對新環境尚未適應,卻在隔天一早被債主登門討債,嚇得她魂不守舍,不明就裡。
原來,公公在先生十個月大便離世,留下孤兒寡妻。當時年僅三十九歲的婆婆,靠著不到半公頃的農地耕種,獨自撫育七個子女,家庭經濟艱辛的程度可想而知。先生是家中老么,為了籌辦婚事,向人借貸以求圓滿。
台中《慈悲三昧水懺》經藏演繹共修,李昌美(前排右一)參與彩排演練。(攝影/郭適擇)
當時教師的月薪只有七百五十元,夫妻倆加起來才一千多,微薄的收入難以維持家庭開銷,更遑論還債。於是,李昌美開始策畫她的「賺錢」大計。白天是教職正業,晚間兼家教,假日投入副業,從推銷保險、經營冰菓店到三溫暖,甚至炒地皮等,只要有賺錢的機會,她就往那兒鑽。
李昌美對金錢的看重源於對生活的不安定感,認識她的人都知道她不僅很會賺錢,也很擅長「鑽」洞找錢賺,經常被朋友戲稱為「錢嫂」或「錢鼠」。在學校,她是教師;回到家,她就是家庭主婦、媳婦與農婦。清晨四點天未亮,她摸黑去挖竹筍,因為沒有經驗,連挖筍的器具都沒拿過。經過妯娌的指導,才漸漸融入農家生活。只不過挖出的竹筍賣相不好,只好轉送給學校的老師們結緣。
李昌美(左)在台中慈濟45周年慶系列活動中,向會眾分享導覽解說與閱讀心得。(攝影/陳榮豐)
人有兩隻腳,錢卻有四隻腿,當無福消受時,再多的金錢也留不住。儘管李昌美再怎麼賣力賺錢,卻常常無緣無故被倒債,或因身體狀況不佳而住院,一住就是幾個月。在無健保體制的年代,所費不貲。
◎人生大翻轉
1995年,李昌美加入教聯會,回到花蓮受證時,上人對老師們開示:「福要自己造,業要自己消。」回來後,她一直在思考上人這句話的意涵。
李昌美(中)年少時拼命賺錢,追求物質享樂,但始終不覺得踏實。進入慈濟後,她懺悔貪念,甘願布施,心境也因此轉變。(攝影/彭東整)
當時仍任教的李昌美,在臺中太平開設一所幼兒園,雖然事業忙碌,但她依然樂此不疲地在學校推動靜思語教學。李昌美育有三子一女,孩子們發現,每當母親從慈濟活動回來,臉頰上總是展現燦爛的笑容,與之前汲汲營營於賺錢的母親截然不同。
兒子們貼心地說:「媽媽,我們把幼兒園收起來好了。您已經找到慈濟這麼好的道場,就安心去做慈濟吧!您前半生為了這個家,後半生就要為來生而囤積資糧。」
李昌美心想,或許兒子說得對,人的一生難道只為養家活口而終其一生嗎?自己辛苦賺來的錢,不也會不翼而飛?金錢來來去去,最後只不過是一場空!
李昌美將太平自營的幼兒園無償提供給慈濟志工作為共修處。(圖片來源/李昌美提供)
1999年臺灣中部發生九二一大地震,臺中太平區成為重災區。看到慈濟人為災民服務卻缺乏固定的場所,李昌美與家人商討後,毅然決然結束位於太平區的幼兒園,無償提供空間,讓慈濟人可在此煮熱食、勘災、義賣、訪視等工作,在彼時發揮極大的良能。
地震賑災後,幼兒園的空間並未終止其良能,李昌美持續將其提供給太平地區慈濟志工,作為接引社區志工的共修處。截至2024年,這裡已經邁入了二十五年。
隨著臺灣人口結構改變,長者人數年年攀升。當政府在社區推動長照服務時,太平共修處也成為長照2.0據點,持續發揮它的功能,給予社區長者一處活動的學習殿堂。
◎老師心 無所不在
李昌美每月進入臺中戒治所與看守所,推廣靜思語並舉辦各類活動。(攝影/彭東整)
1999年,李昌美從教職退休,2000年與先生定居紐西蘭,計畫在那兒養老。然而,一向步調轉不停的她,自告奮勇到華人圈為孩子說靜思語故事及推動靜思語教學,為當地奠定靜思語教學的基礎。
2002年,她回臺受證慈濟委員,推動靜思語教學的腳步依然不歇,靜思語也因此被她推進臺中戒治所和看守所。每個月,李昌美帶領教聯會團隊前往戒治所,持續進行「教學」並舉辦各種活動,包括母親節、浴佛和歲末祝福點燈等。在她的努力下,戒治所和看守所內逐漸形成了一股「清淨無染」的慈濟人文風格,影響了許多一時荒唐懵懂的青壯年,幫助他們找到一條「回家」的路。
李昌美(左二)發放靜思語結緣品,與看守所的同學們結緣。(攝影/彭東整)
這條不悔的教育之路,從2008年延續到2019年,教聯會的老師們不因颳風雨淋或身心勞頓而歇息。每月,穿著白衣藍裙的身影,成為那群兩眼無神的迷途青壯年所寄望的未來希望。
然而,一場無預警的新冠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腳步,戒治所和看守所的實質關懷也因此中斷。三年疫情期間,教學改為線上互動,直到疫情解封後,再走入監所繼續關懷。
種下的善種,總有一天會生根發芽。李昌美經常在慈濟民權會所外,或是公車站牌旁,被看似陌生的「大人」喊一聲「老師」,一問之下才知道,他們曾是戒治所的同學。如今,走出牢獄的他們,已經找到人生的方向,老實工作,踏實生活。
◎有度無類 不分親疏
李昌美的二兒子江明道和媳婦都是慈濟人,一對孫子也是茹素寶寶。(攝影/章宏達)
「有人常說,『近親難度』,可是我所知道的親戚幾乎都被媽媽度進慈濟門。」二兒子江明道表示,他的三個兄弟、妹妹,甚至大舅、舅媽、表兄弟姊妹、姑姑等,都因為母親的因緣而加入慈濟。
最初對慈濟不甚認同的二舅舅,時常調侃李昌美:「妳開一部進口車來收我五百元功德金,划得來嗎?」儘管如此,李昌美並未此氣餒。2005年,她力邀二弟參加小弟的受證儀式,這一次,他被現場氛圍感動,並主動提出參加培訓,如今已是精進的音控志工。
2005年,李昌美(右一)的小兒子一家三口與大兒子一家三口一起受證。(圖片來源/李春美提供)
2005年小兒子受證後,隔年他便將自己出社會後所存下來的第一桶金捐作榮董。李昌美問他:「你才賺進第一桶金,怎麼捨得捐出來?」
他回媽媽說:「趁我現在還沒結婚,趕緊把這一桶金捐出來,要不然等我結婚,這一桶金就不知道會跑到哪兒去了?」兒子的智慧,讓她好歡喜。李昌美所接引的榮董共計四十七位,其中二十一位為委員,十一位為慈誠,有些則仍在培訓中。
已八十餘歲的李昌美不服老,積極於臺中慈濟民權聯絡處長照據點服務長者。(圖片來源/李昌美提供)
歲月荏苒,已經有三十年慈濟歷練的李昌美,現年(2024)八十一歲高齡。雖然她的背脊漸漸駝了,體力也衰退不少,但她不想被歲數打倒,認為與其受人長照,不如長照他人。
李昌美積極在民權聯絡處擔任長照志工,熱心招呼長者學習,再次貢獻己能,讓「教育」不停歇,讓自己永遠處在「樂活」的年齡中。她說:「我要以感恩心、歡喜心繼續接引有緣人,同行菩薩道,讓這個世界因為有你、有我、有他而改變得更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