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 淇
任職公部門社工師的小女兒,日前傳了一個訊息給我,「慈濟太厲害了,前天我依長照個管師提供的資料,線上幫個案申請助步車,今天就收到了。超快的,而且還免費」。最後她還加註一句話:「太強了,好有效率的速度哦!」
想想,何嘗不是呢?慈濟在五十八年前,就已開啟台灣長照的先河。第一個長期濟助的個案林曾老太太,從安生到送終,慈濟早已建立了一套「長期照顧,持續陪伴」身心兼顧的照護模式。
2023/07大中區《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結合慈濟救拔苦難的慈善足跡,呈現慈濟第一個長期濟助個案林曾老太太。(攝影/蕭必亨)
現在因應高齡社會的需求,又將慈善結合環保,把回收的輔具,由專業志工團隊先檢查物件,不堪使用者,則拆卸零件再續物命。經過清消、檢測維修、上保養油防銹等手續,到鄉親提出申請,慈濟人親自送到家,真正做到「一條龍」的服務。
不論是上山下海,或是沒有電梯的老舊公寓,慈濟人總是克服種種困難,使命必達且完全無償外;必要時,還結合訪視、人醫、長照等團隊,做到全隊、全程、全人、全家、全社區的全方位關懐,見證「以天下為家,以眾生為親」的胸襟與大愛。
小小輔具,大大學問,搬送時,更要爬坡上山、親送到家。上人肯定這不是在做歡喜,而是法喜。(攝影/顏霖沼)
在此同時,也接到住在台南後壁「竹圍後」的姑丈來電,自從姑母在今年初辭世後,已九十高齡的他,獨居在三合院的老家,這次遭逢凱米颱風及八掌溪溢堤,水淹及膝,滿地泥濘,他說:「好佳哉,有恁慈濟來逗相共,阿閣送阮吃的,實在是足感心。」
位處八掌溪和大排溝交接的新嘉里,整個村里仍處在水鄉澤國中,需藉由軍用卡車協助才能將熱食送達,國軍弟兄與慈濟志工合作,一同將熱食搬運到活動中心。(攝影/顏吟修)
我告訴他,這些事情,可以說是慈濟人的日常,因為慈濟人緣苦眾生,只要哪裡有需要,就作不請之師,往哪裡去。
八月底,於台南靜思堂「靜思語三十五週年音樂人文饗宴」分享時,遇到協助後壁鄉親清理家園的師姊,我向她道感恩,她回我說:「這是本分事,能把握因緣去付出,我們都做得很歡喜。」
2024年7月凱米颱風過後,志工為遭災鄉親進行家園清掃,滿身汗水與汙泥的印痕是歡喜為善的足跡。(攝影/林俊賢)
她的這番話,讓我想到上人說的:「能將佛法義理化為人間菩薩行,愈承擔,就愈貼近生命的真義,也印證慈濟人行善人間的價值」。
記得高中時,曾閱讀精神醫學家弗蘭克博士的著作《活出意義來》,其中有句話「人類生命的動力在於尋出意義」,當時也曾百思不解,要如何才能找到所謂的意義。
原來上人早在五十八年前就已告訴我們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