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瀅琇(高雄)|圖片來源.擷取自吳湘瀅、賀宜慶簡報
愛心商店的小錢行大善,已從花蓮擴散至全臺。
愛心商店小錢行大善的善漣漪,已從花蓮擴散至全臺灣。今年六月,證嚴上人在行腳期間,正式將愛心商店命名為「富有愛心店」。讓我們來聽聽,花蓮志工賀宜慶在「富有愛心店」募愛過程中的感人經歷。
◎三個與慈濟的好緣
故事要從2004年說起,當時賀宜慶考入慈大教研所,三年的學習開啟了她與慈濟的因緣,並讓她對慈濟有了初步的認識。賀宜慶說:「在慈大的學習中,我學到了『靜思語教學』,知道品格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在秀林國中任教的她,深刻體會到當年上人不忍原住民孩子受苦的悲心,以及創立「原住民護理專班」的用心。
受到慈大教研所的因緣、婆婆和同修的影響,賀宜慶將感動化為行動,積極投入志工培訓。
「這讓我的學生受益良多,也讓我更加體會到教育,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長年投入原住民偏鄉教育的賀宜慶表示,她所教過的學生中,許多孩子因原住民護理專班而翻轉了他們的人生和家庭。這也是她與慈濟結下的第一個好緣。
賀宜慶與慈濟的第二個好緣,來自於她的婆婆。婆婆是一位資深慈濟委員,她從婆婆身上看到樂善好施的特質,以及與人相處的和善與圓融。這些都是賀宜慶所欠缺的,因此她視婆婆為自己學習的人品典範。
「第三個好緣是我的先生楊志鴻,他在慈大物理治療學系任教。2020年受證慈誠。他跟我說:『我們何其有幸可以在花蓮跟隨上人,可以跟一群好人一起做好事,所以我們要把握因緣。』」這番話,讓賀宜慶將感動化為行動,積極投入志工培訓。
◎募心募愛要如何開口
在黃瑩玲(上圖左)的幫助下,賀宜慶(上圖右)四十分鐘內募得十二家「富有愛心店」,見識到互動的真誠。
一輩子從事教職的賀宜慶,平時接觸的多是學生和家長,對於外界的種種,她是內向、害羞的。既然接受了挑戰,總要奮力一搏,於是壯起膽來一家家詢問,是否可以放置愛心竹筒。
「沒想到第一家就拒絕我了。後來我又想,這是一家點心店,不如跟她買個甜點,總不會拒絕我吧?沒想到還是被拒絕了。」沮喪的賀宜慶有點灰心。
此時,愛心商店的酵母媽媽黃秀眞出現了,她請來「武林高手」黃瑩玲前來協助賀宜慶。在黃瑩玲的幫助下,賀宜慶在短短四十分鐘內成功募到了十二家「富有愛心店」,讓她見識到與人互動的真誠。
在同仁與資深慈濟人的陪伴下,賀宜慶對這段收愛心竹筒的路程,充滿了信心與勇氣。
「她一路勇往直前,碰到人家拒絕,她就微笑感恩,秉持著『做就對了』的精神向前衝。她真誠地與店家互動,讓我在她身上學習到很多。」與黃瑩玲一起募心募愛的過程中,賀宜慶看到了慈濟人勇往直前「對的事,做就對了」的勇氣。
一個人走得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在同仁與資深慈濟人的陪伴下,賀宜慶對這段收愛心竹筒的路程,充滿了信心與勇氣。
◎來自店家的感動
「小錢真的能行大善嗎?」這是許多「富有愛心店」店家的疑問。每個愛心竹筒裡,或許只有少量的錢,但這些小額捐款真的可以幫助到人嗎?
0403花蓮地震後,店家生意受影響,但他們認同慈濟的付出,主動加碼投竹筒。
「在印度,一個月只要一百多塊錢,就可以讓一個貧童上學,就可以翻轉他的人生。這不就是行大善嗎?」賀宜慶總是這樣回答店家,幫助他們明白,只要大家的愛心匯合起來,力量就能無限大,甚至能擴散到全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0403花蓮地震後,賀宜慶在收竹筒的過程中,也真切地感受到店家的生意確實受到了影響。這讓她在登門收竹筒時,心中有些許不捨與歉意。
「沒想到有多位店家的竹筒卻是沉甸甸的,他們對慈濟在地震中的付出感到認同,所以自己加碼投竹筒;更因為他們一直有投竹筒的習慣,認為『有投有保庇』,所以他們家在這次地震當中,損害相對較少。」賀宜慶見證了這些直言不諱的可愛店家,即使在最困難之時,愛心依然遍地盈溢。
用環保筆說慈濟帶來的驚喜收穫,是賀宜慶始料未及的另一個感動。
曾經在一間民宿收竹筒時,賀宜慶遇見了正在接待旅客的店家。她當下掏出大愛感恩科技的環保筆對旅客說:「這是寶特瓶做的環保筆,希望你們在遊山玩水時,也能做好寶特瓶回收!」旅客看見這支由寶特瓶製成的原子筆,感到既新奇又有意義。賀宜慶也隨手將環保筆贈送給民宿主人。
「其實把慈濟在做的事,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也是我們應該要做的。但沒想到的是,下個月去收竹筒時,裡面竟多了五張一百元的紙鈔。」用環保筆說慈濟帶來的驚喜收穫,是賀宜慶始料未及的另一個感動。
◎自我的學習與成長
收愛心竹筒讓賀宜慶跨出舒適圈,發現更多潛能,也看到更多愛的微光閃耀。
因為收愛心竹筒,賀宜慶跨出了舒適圈,發現了自己更多的潛能,也看到了更多愛的微光,處處閃耀。「以前走入商家只是日常購物,如今我會多一句問候、多一個互動,因為知道了商家的用心與不容易。我會讓自己放慢腳步,走入社區去學習,因為生活中有太多需要感恩的事。」從教職退休後,賀宜慶領略到了另一層不同的心靈風光。
「學」與「覺」是上人一再提及的兩個字。從稚子的學習到見證知識的覺行,這一過程便是一條菩薩道。人間菩薩道需要身體力行,一步一步去走,才能步步法喜、步步生蓮,最終達到覺者的美麗境界。
「『要忙忙碌碌做菩薩,不要庸庸碌碌過日子。』這是上人給我的祝福。我希望在這條菩薩道上,在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都能夠善用時間精進再精進。」在往後的生命中,賀宜慶將化身為人間菩薩,行走在這條利益人群的菩薩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