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教學新視界】三義茶山守護者──陳忠厚師兄

0觀看次
A- A+

【2024大愛幼教老師成長營系列】文.紀淑貞(彰化)|圖.鄭春金

來到三義茶山,慈濟志工陳忠厚 親自為學員導覽,並細說茶山來時路。

「我分享時,最怕遇到兩種對象。一個是兒童班,因為我講的話他們聽不懂,他們講的話我也聽不懂。第二個就是老師,我講什麼老師都懷疑,但他們講的話我不可以懷疑。」慈濟志工陳忠厚以幽默風趣的開場方式,逗得現場學員放聲大笑。

2024年7月22日上午,「2024年慈濟大愛幼教老師成長營」特別安排了慈濟三義茶園的巡禮。一百多位學員分成四個小組,在導覽人員的帶領下,逐一了解茶山目前所栽種的茶樹種類與種植方式。陳忠厚也參與其中,為學員分享三義茶山的緣起與歷史。

◎慈濟精神

陳忠厚秉持證嚴上人「敬天愛地」的交付,置心一處全心栽植全有機茶。

將近十五年的時間,陳忠厚以「守志奉道」的精神守護著三義茶山。他回憶:「上人告訴我『建立好茶山的制度』,這句話的意思,我懂;『把慈濟的精神帶進茶山』這句話,我也懂。但是,『敬天愛地』這四個字,我聽不懂!」

種茶,該如何與慈濟精神連結?這個問題讓陳忠厚困擾許久。直到2015年,他回到花蓮靜思精舍向證嚴上人報告茶山的狀況,上人鼓勵他要走出茶山,進入社區介紹慈濟、說慈濟。

對陳忠厚而言,手上的麥克風遠比翻土的鋤頭還重,但他克服了內心的壓力與恐懼,首次在高雄的演講,吸引了二千八百人參加。直至2023年4月1日中風前,他共分享了六百三十九場。

茶山裡種植何種茶種,陳忠厚都瞭如指掌,對學員提出的問題都能一一回答。

「還好,有救回來。」陳忠厚輕鬆地說。2023年9月,硬頸精神的陳忠厚,在完成北區兩場演講後,立即前往臺中慈濟醫院急診,並住院治療長達兩個月。

當收到北區2024年九月份的演講邀約時,陳忠厚曾一度想要放棄,在經過一番思考後,仍決定北上。「頂多就倒在那裡。」他笑著說。

陳忠厚接著對學員表示,「全力以赴的覺悟」只是慈濟精神的起頭,唯有方向不變、保有初心,才能力行慈濟精神。「當一個老師,沒有嚮往高薪,甘願留在慈濟教導孩子。我非常佩服大家愛慈濟的那分心,這也是慈濟精神。」陳忠厚讚歎大愛幼兒園的每一位老師。

三義茶園每一處都是陳忠厚的心血,他解說起來既詳細又生動。

◎一碗師公飯的感動

陳忠厚是一位資深志工,921地震前曾承擔南投縣埔里區的隊長。921大地震發生時,震倒了他在臺中和埔里的房子。當年,陳忠厚的三個孩子還在讀大學,他心想:「暫時不要做慈濟,先拚命賺錢要緊。」

然而,1999年9月26日,上人前往埔里勘災。當天中午,上人邀約陳忠厚到休息室一起用餐。上人請隨師人員先離開,只留下兩位精舍師父陪伴。師父從背包裡拿出一個蓋著保鮮膜的大碗公,裡面是一碗「師公飯」。

坐在陳忠厚對面的上人,輕聲地對他說:「我們來吃飯。」整個用餐過程中,再也沒有第二句話。那場地震,不僅震碎了陳忠厚一生的努力,不安的情緒和巨大的經濟壓力,也壓得他幾乎喘不過氣。

志工陳忠厚帶領學員悠閒漫步在三義茶園,感受空氣中的芬多精。

當年,上人「無聲」的陪伴,對陳忠厚來說,豈止是一分鼓勵,更是一種疼惜。一碗師公飯,在短短一餐飯的時間,早已將他心中所有的苦,都轉化為感動。

從那一天起,至今已有二十五年,不論種茶的工作多麼粗重,陳忠厚每一餐只吃一碗飯。他以這種方式時時提醒自己,無論如何,都不能忘記當年的感動。

◎有機茶山

早期,苗栗山區大多種植樟樹與香茅。到了日據時代,隨著「三井紅茶」公司在臺灣的成立,茶農才開始大量改種紅茶樹,並將採收的茶葉運回日本。

臺灣接任後,許多山區茶農紛紛下山工作,導致茶園疏於照顧,苗栗地區的茶園品質和收成都不好。

十五年來,陳忠厚背負上人期許,在三義茶山以自然生態方式進行有機耕作。

當年慈濟接手茶山時,山區四處一片荒蕪。上人希望陳忠厚能以自然生態的方式進行有機耕作,並且遵循不殺生、不使用動物性肥料、不用化學品的原則。三義茶山秉持上人的教導,以全有機的方式耕作,連續九年通過中興大學三百一十二項有害物質的「零檢出」認證。陳忠厚用心打造出獨具特色的「素」茶園。

眼前這片綠油油的茶樹,與碧藍的天空相輝映,美得就像一幅畫。三義茶園不僅是接引社區菩薩的道場,也是慈濟志工凝聚力量的場所,更是靜思精舍永遠的後盾。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