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麗雲
「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德禪師父在中區的佛三精進活動,藉著《法華經》〈從地湧出品〉經文,殷殷地說......
四位「導師」代表的願力,問候佛陀度眾是否順利?臺下的我借話自問,「七年後,你安樂不?」
2017年,台中靜思堂首次舉辦「中投區四合一精進佛三」課程。精舍常住師父帶領學員們精進三日課程。(攝影/彭東整)
七年前(2017),「佛三」精進活動在甫啟用的臺中靜思堂舉辦,當時的我,無緣參加。說是為了真善美志工任務,其實對佛法不明不解,就如〈信解品〉中佛陀的四大弟子,以為《法華經》是為聲聞、緣覺而說。「佛三亦不是為我而設!」當年的我,何其駑鈍、傲慢!
漸漸地,因薰法、聞法,與精舍連線禮拜《法華經》,帶動社區線上讀書會,逼自己再讀《靜思妙法蓮華經》,粗略理解經文,心裡常想,「如果再舉辦佛三,我一定參加!」
對治習氣撐到底
睽違七年,於臺中東大園區再次舉辦「中彰投港苗慈誠精進佛三」法會。(攝影/羅勇輝)
直至2023年臺中東大靜思堂啟用,睽違七年再次舉辦的「中彰投港苗慈誠精進佛三」法會,於2024年三月初、三月底舉辦第一階段,男女眾分兩梯次精進。第二階段在六月中旬和七月初,誦完七卷二十八品的《法華經》。
「為什麼稱『打』佛三?」開營時,德禪師父拋出問題。臺下的我們,個個面面相覷,靜默無語。師父解釋,「『打』是對治,也是『做』的意思。」對治習氣,剔除業力,拋開妄想與執著。三日精進,全程禁語,靜心念佛。
德禪師父指導「拜懺儀軌」,講解懺悔文大意;叮囑佛七與佛三,一樣是精進,全程「靜語」,不散心雜話,以維護莊嚴道氣。(攝影/管海玲)
禁語對我來說不是問題,我喜愛莊嚴、安靜的氛圍。四、五年前的農曆年間,清晨四點多,走路到離家約二十分鐘的共修處,禮拜《法華經》。當時的我,身心健康、筋骨通暢,連續跪拜二、三十分鐘,只覺膝蓋痠,還不至於痛。忍著就過了,隔天又是精神百倍,所以每當要拜偈時,我的心情就如小女生盼著心愛的禮物般雀躍。
時隔七年,今年三月底第一階段拜經,膝蓋已不只是痠了,而是劇烈疼痛。疼痛的同時,內心依然法喜。精舍師父在圓緣時問:「你們願意來出家嗎?」我舉手,「我願意!」那種打自內心的我甘願,把半個小時前禮拜「化城喻」膝蓋疼痛不堪的感覺全忘了。
精進佛三,男眾在精進,由女眾護持;女眾在精進,男眾就承擔香積、洗碗、清洗浴廁、曬被、裝被、折被等等瑣碎工作。(攝影/李威德)
回到社區,不斷邀約大家一定要參加第二階段的拜經,報名表一出爐,我立馬送出,還問許多人,「你報名了嗎?趕快哦!」
殊不知這身臭皮囊,一年不如一年。事隔兩個多月,第二階段拜經開始,我的膝蓋就從頭疼痛到無法自主,我一邊撫摩關節,偶爾默默弓起雙腳,一邊對著臺上六位師父如如不動、挺直背脊的身形,讚歎又羨慕。
我自問,「是否請調到後排去坐小白椅?」......
「不!我一定要撐到最後。」
「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歛聲屏氣,拉開嗓門,跟著師父們的音律高聲唱誦,心全然浸潤在經文裡,我發現疼痛就不再那麼明顯。原來這就是上人常說的,「用心在當下,一心無雜念」,忘我的禪境。
歛聲屏氣,跟著師父們的音律高聲唱誦,浸潤在經文裏,「用心在當下,一心無雜念」,到達忘我的禪境。(攝影/羅勇輝)
事後,德禪師父謙虛地說:「其實我們的腳也會痠!」只不過不像我如一條蠕動的蟲,全程坐立難安。
精舍師父鼓勵我們,若能像他們每天晨起做早課,練久了就成習慣。凡夫如我,常會為自己找許多藉口,深知唯有借助同儕的相互督促,如當年的薰法香,才能持續,所以共修是極大的學佛動力。
最近閱讀瑞典一位森林僧人寫的《我可能錯了》,他說,「如果大部分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能想起自己可能是錯的,這世界將會是什麼樣貌。」學佛就是一種自省、洗鍊習氣的過程,我們無意間常會將四支手指頭往外一指,忘記把十個手指頭合起來,形成一個「心」。
走出舒適圈接受挑戰
第二階段的拜經,我受邀承擔隊輔,第一個反應是,「我可以嗎?」過去十幾年下來,任何活動的舉辦,已習慣記錄者的角色,工作做完就是任務完成。雖然工作不見得輕鬆,但因為駕輕就熟,難免少了一分尊重與戒慎的心,所以我告訴自己,「走出舒適圈,接受不一樣的挑戰吧!」
三天下來,我恪守「隊輔」的角色,把十二名成員當成家人,事先印出紙本課表,讓人人可以輕易摺疊,放入「八正道」制服的口袋,安住全程精進不能帶手機可能產生的心慌。
隊輔有領軍之良能。常常參與營隊記錄,看到海外慈濟人,尤其是語言隔閡,須透過層層翻譯的非洲志工,他們在行進間走直角的威儀,是我永不忘懷的美麗印記。承擔隊輔的難得機會,我告訴自己,打起精神,挺直背脊,一定要將這分威儀如實實踐,我深信我做到了。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唯有承擔才能體會其中真諦。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也會遇到不一樣個性的組員,當下就是體驗自己平日修行的成果。德禪師父提醒,「拜經時,要觀想。依文入觀,觀照自己的身口意行。」
透過繞佛,調整步伐,攝受當下,一心一念,浸潤經文中。(攝影/管海玲)
有一天,休息時間,轉身瞧見一位滿頭斑白髮絲的男眾,半蹲著在為女眾修理馬桶,我喉頭一陣哽咽。拜經時腰痠背痛,但是飯來張口,又何德何能讓男眾如此服務?
德禪師父於每餐中,為大眾解釋「食存五觀」的含意:「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藥,為療行枯。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他提醒我們在享用每一餐時,用心觀想,心存感恩,精進修行,少欲知足,成就道業。
學員分秒間浸潤在佛法威儀中,以「食存五觀」觀照自己的身口意行。(攝影/管海玲)
把握時間生活、工作、閱讀的《天下》雜誌前社長林天來先生,有一次在與上人閒談間,上人送他兩句話,「人生有兩個擋不住,一個是『時間擋不住』,一個是『無常擋不住』。」上人的會客室裡有一個大時鐘,桌上也有個小時鐘,時時把握分秒。
林天來說,「時間」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命,從來沒有一個成功的人不珍惜時間的,「證嚴上人是我見過對時間掌握得最好的人。」
上人說,慈濟的志業一步一步,很坎坷、很吃力,總是一直與時間爭,所以我到現在還是一樣把握時間。(攝影/沈冠瑛)
〈從地湧出品〉:「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疼痛乃身外物,是臭皮囊在作祟。若能有上人、師父們毅力行修的心靈境界,可以戰勝肉體的疼痛,我告訴自己,即使再有佛三的機會,依然會把握,就算坐小白椅都願意,因為再七年後,我安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