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湧花蓮 法親為伴

0觀看次
A- A+

文.吳亞馨、黃若嘉、劉秋伶(花蓮)

4月3日,一場芮氏7.2的淺層強震襲擊花蓮,導致多棟大樓成為紅、黃單的危樓,更有數百棟房屋因牆壁龜裂、磁磚剝落、圍牆倒塌等毀損的輕災戶。

慈濟基金會與台積電再度攜手合作,分別認養修繕區域,同時展開初勘、排程,共同為這次強震受損的住戶進行修繕,期盼讓鄉親及早恢復往日生活。

◎一方有難 十方馳援

臺北、高雄、宜蘭及中區的志工,承擔第一梯修繕志工,於4月18日齊聚花蓮靜思堂商討修繕事宜。(攝影/林玲如)

由於花蓮當區的泥作工班,與眾多待修房屋不成比例,在證嚴上人輕輕呼籲下,全國與建築業相關的慈濟志工組成修繕團隊進駐花蓮。志工們分區、分梯,不分心,不僅帶上修繕工具,更帶著滿滿的「愛」湧進花蓮。其中臺北、高雄、宜蘭及中區的志工,承擔第一梯修繕志工,於4月18日齊聚花蓮靜思堂商討修繕事宜。

強震造成花蓮許多房屋受損,吉安鄉即有上百戶屋主打1999電話求援。原本即將告一段落的修繕初勘,在4月23日凌晨又遭遇6.3和6.0兩次強震,加上連續不斷的餘震,讓受損的房屋數大幅增加,求援電話亦不斷湧進。

慈濟志工除了評估房屋受損程度,也關懷住戶是否需要後續的持續關懷。(攝影/吳亞馨)

18日下午,修繕團隊、基金會同仁和吉安和氣的慈濟志工,聚集在吉安鄉慶豐村王淑娟村長的辦公室,商討如何協助吉安鄉親受損房屋的修繕工作。會議中,除了提報修繕住戶、規劃初勘路線、協調當區慈濟志工陪伴外,同時傳遞上人的關懷。

隔日一早,吉安區在周雅琴組長規劃下,以四條動線進行初勘。團隊分別前往宜昌村、仁里村、仁安村和干城村,共訪視了二十二戶居民,除了評估房屋受損程度,也關懷住戶是否需要後續的持續關懷。

陳美芝(中)儘管左手掌骨折,她仍一心希望為受災鄉親做點事。(攝影/吳亞馨)

「我也是地震受災戶!」在初勘過程中,關懷團隊之一的陳美芝左手掌帶著骨折護具,向受災鄉親這樣介紹自己。原來她在7.2地震來襲時,由於站立不穩,順勢蹲在地上,為了穩住搖晃的身體,扶在地上的左手被一位路人踩到導致骨裂。

儘管帶著傷,陳美芝忙碌的身影仍未缺席。她說:「這是小事沒關係。」身為吉安區訪事幹事的她,一心只希望為受災鄉親做點事。

◎感恩心斷捨離 延續物命

 許多原本安全舒適的家園,一夕之間因地震變得搖搖欲墜,修繕志工團隊所能做的,就是儘快幫助鄉親重建一個安全的環境。(攝影/陳何嬌)

4月22日,志工們頂著春末夏初的艷陽,來到南昌村村長家集合。透過村長對村里民的了解,為志工安排了最有效率的路線並陪同訪視。

過程中,看到許多原本安全舒適的家園,一夕之間因地震變得搖搖欲墜,居民的眼神中,透露出對未來的不安與徬徨。而修繕志工團隊所能做的,就是儘快幫助鄉親重建一個安全的環境。

因為對志工的信任,屋主願意捐出家中的鋼琴,以繼續發揮價值,延續物命。(攝影/王玫雯)

其中一戶人家,當志工進入屋內時,屋主與志工沈秀華對望了幾秒,原來前些日子,他們曾在化仁國中的安置場所有過一面之緣。當時屋主與志工相談甚歡,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再次見面倍感親切。

「這一臺鋼琴可以捐給慈濟嗎?這是我女兒的,她已出嫁到很遠的地方了。」因為對志工的信任,屋主希望慈濟能讓這臺鋼琴繼續發揮價值,延續物命;同時搬走鋼琴,也能有更大的空間讓施工團隊進行作業。

◎百年強震 震出愛的漣漪

為了感恩來自各區的修繕志工,周雅琴(左)除了提供飲料、水果和點心外,也送上滿滿的「感恩心」。(攝影/吳亞馨)

「雅琴組長,是要買礦泉水還是運動飲料?」志工陳玉萍問道。周雅琴回應:「我們買青草茶好了,還要水果、麵包......」吉安區志工為了感恩來自各區的修繕志工,除了陪伴修繕團隊外,也貼心照顧團隊的飲食。

除了飲料、水果和點心外,周雅琴也送上滿滿的「感恩心」。4月24日,靜思精舍常住師父特別溫馨叮嚀,往後修繕志工的午餐,均由靜思精舍提供。

吳宗樺(右)放下公司的工作,也放下老闆的身分,全心投入花蓮震後修繕團隊。(攝影/李沛樹)

來自高雄的志工吳宗樺,在強震後放下公司的工作,也放下老闆的身分,全心投入花蓮震後修繕團隊。初勘時,吳宗樺深深感受到了災民的驚恐與無助。

「雅琴師姊,我們電子表單多了好幾戶要修繕,可不可以幫我再跟村長更改一下?」吳宗樺問道。「沒問題。」在與周雅琴連續幾天的配合下,吳宗樺表示:「我有任何問題,不管是與村長聯繫、動線規劃、時間調配、初勘人員安排,她都回應『沒問題』。」因此,吳宗樺認為周雅琴是一位帶人也帶心的組長,任何事情到她這都沒問題,於是稱她為「沒問題組長」。

◎「藍天白雲」撫慰人心

看到鄉親的家園得以恢復,劉秋伶萬分感恩來自全國的五百位修繕志工。(攝影/孫保源)

「非常感恩法親家人在第一時間聞聲救苦,」慈濟基金會慈發處災防組劉秋伶組長有感而發,「尤其餘震不斷,很多人不敢到花蓮......」。

看到鄉親的家園得以恢復,展露笑顏道感恩,劉秋伶萬分感恩來自全國的五百位修繕志工,尤其許多都是六、七旬長者,但他們笑稱自己才「十幾、二十來歲」,正年輕。

「修繕志工背起行囊,開著滿載裝備的行動建材行趕到花蓮,結合社區組隊志工立即展開家訪膚慰、會勘工作。」劉秋伶有感於修繕志工那分急切的心情:「團隊把握分秒,搶晴天,戰雨天,克服缺工、缺料問題,協助鄉親快速修復家園。」

修繕志工們的藍衣濕透,汗水在藍衣上化成白痕,即使手痠聲啞,依然盡責賣力地完成。(攝影/陳何嬌)

鄉親面對滿地倒塌的圍牆磚塊感到無能為力,修繕志工們卻能夠扛著十八公斤重的電錘,一次又一次地剷平;使用單輪推車來回穿梭,一趟又一趟的將土石推到大門外。他們的藍衣濕透,汗水在藍衣上化成白痕,即使手痠聲啞,依然盡責賣力地完成。

這次花蓮組隊大動員,從急難發放到復原重建工作,白鞋踏遍花蓮街頭巷尾,以輕柔招呼和溫暖擁抱,化解鄉親多日來的緊繃惶恐與不安。「藍天白雲」不僅撫慰人心,更讓善與愛在花蓮的巷弄間流轉。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