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怡霞(臺北)
潘惠珠(左二)給人一種堅毅感。她說災後陪伴工作最重要的是內斂、信仰和一顆堅定的心。(攝影/柏傳琦)
花蓮0403地震後兩個星期,跟著慈濟花蓮志工潘惠珠記錄地震相關事項,本次她負責的是傷亡和殯儀館的部分。
⌾信念
初見潘惠珠師姊,給人一種堅毅感。她說災後陪伴工作最重要的是內斂、信仰和一顆堅定的心。
潘惠珠最早也不敢看大體,後來因為家人的意外死亡,在德如師父的陪伴下從傷痛中走出,也因此開始學習如何陪伴事故傷亡家屬。
4月3日花蓮發生芮氏規模7.2強震,潘惠珠(右)和志工前往花蓮慈院關懷因地震受傷的鄉親並致贈慰問金。 (攝影/徐政裕)
「有時到了法會現場,法師說屬羊、屬馬、屬豬......的家屬迴避,結果家屬迴避,只剩我一個,好像別人都會煞到,就我不會被煞到!」潘惠珠堅定地說:「只要做對的事,就不用怕啦,我不是好好的在這裡!」
這次地震災害,大部分的大體都是殘破不堪,對家屬來說,是另一種難以承受的慟。
潘惠珠說:「對於受難家屬,我們只要默默陪伴,讓他們抒發情緒。哭泣是他們的出口,連衛生紙都不要幫他們拿,他們需要抱抱時,自己會來找你。」
⌾肯定
受災家屬緊緊抱著潘惠珠,深深地道聲:「真的很感恩您們。」(攝影/蕭寂興)
潘惠珠平日就在做監獄關懷,輔導更生人,對於地檢署已熟門熟路。上到二樓陳少康書記官長的辦公室,兩人討論著搜救情形和受難者的狀況。
「妳怎麼都能在第一時間到達殯儀館?」陳書記官長問。
潘惠珠回說:「我從家裡可以聽到救難直升機起降的聲音。那幾天只要聽到直升機降落聲音,就知道有大體要運下來了,接著趕快開車直奔殯儀館。」
「大體運到殯儀館,我們要趕在檢察官抵達驗屍前,才能在第一時間接觸到家屬,並予以陪伴。」
慈濟志工一同向罹難者靈位行禮。(攝影/劉鴻榮)
「當檢察官到達殯儀館要相驗大體前,會和慈濟志工一起先向罹難者靈位行禮,再入內驗屍。」潘惠珠説,這是檢察官對亡者的尊重和對慈濟志工的認同。
當他們談到搜救游姓一家五口的情形時,形容媽媽和二個孩子遇難的地點,是被一顆一層樓高的巨石所壓住,孩子的頭卡在石縫中。救難人員不顧自身安全,期間餘震,落石不斷......
此時陳書記官長表情凝重說道,平時因工作關係,看過各種災難現場的大體。因為是工作,所以習以為常,並不害怕。但自己也有小孩,看到這一家五口,屍體嚴重毀損,無法辨識,心情非常沉痛與不捨!
在我們離開地檢署前,陳書記官長從辦公室玻璃櫃中,拿出慈濟志工與他結緣的小物,開心細數著是什麼因緣收到,也很肯定慈濟志工們的種種付出。
⌾「阿母」
地震後,潘惠珠時常於聯合靈堂陪伴家屬處理各種事項。(攝影/劉鴻榮)
潘惠珠在地震後,因忙著陪伴家屬處理各種事項,經常忙到下午五、六點。
有一天,大約下午四點半左右,潘惠珠到殯儀館找和仁礦區罹難者家屬。此時正好罹難者的DNA檢驗報告出來,檢方隨即通知家屬到地檢署做比對確認。
到地檢署時裡面空無一人,潘惠珠看到家屬獨自在第一偵查庭外的長廊上等待,顯得格外孤寂。她看了很不捨,便陪著家屬一起等待。
由於潘惠珠(左)長期關懷受刑人,因此受刑人與更生人紛紛以匯款、郵政匯票、轉帳等方式支持「阿母」。(攝影/薛崑城)
等候期間,迎面而來的是熟識的林國泰律師的太太,她很驚訝潘惠珠陪伴家屬到這麼晚。紅著眼眶把口袋裡僅剩的3000 元交給潘惠珠,表示想盡一分心力。
除此之外,潘惠珠因長期關懷受刑人,在獄中的受刑人合力捐出現金,已出獄的更生人,很多是以匯款、郵政匯票、轉帳的方式,將善款轉入,然後用Line告知潘惠珠:「阿母,錢轉過去了。」也有幾位更生人開車幫忙送便當。
這些受刑人和更生人暱稱潘惠珠為「阿母」(媽媽)。潘惠珠說,這些更生人做事的當下,有被需要的感覺,在付出中得到快樂;以他們特有的方式力挺「阿母」。
⌾無懼
潘惠珠(右二)於聯合靈堂前膚慰罹難者家屬。(攝影/張文黛)
其實地震當天,潘惠珠剛好在花蓮慈院準備做腸胃鏡檢查。因為要打麻藥,所以先在手上扎軟管。軟管才扎好沒多久,地震就發生了。潘惠珠馬上要求護理人員把軟管拔掉,立刻投入救災工作。
潘惠珠提到,這段時間因經常來回殯儀館陪伴家屬,回家後孩子說都聞得到福馬林和屍臭味。
潘惠珠淡淡的說:「我每天都要洗好幾次澡,味道還是無法完全去除......」
4月5日於聯合靈堂旁,潘惠珠(右)與民政處科長張文慶(左)溝通慈濟設置關懷點的相關事宜。(攝影/張文黛)
在災難現場陪伴,要有很強的心理素質,然而潘惠珠說:「其實我有恐慌症,過隧道一定要旁邊的人一直跟我說話,才能分散注意力。」
「發作時會因過度換氣吸不到空氣,需要馬上送急診吸氧氣。」
「我也曾經打了鎮定劑後再繼續衝。」
「我沒有想過退縮耶,碰到問題就想辦法解決,克服後再往前走,就是這樣而已。」
靜思精舍德倪(中)、德(木雨)(右一)、德愔師父(右二)和潘惠珠(後),以法語關懷、陪伴罹難者家屬。(攝影/張文黛)
聽到這些話令人肅然起敬,但看她偶而想走到一旁透透氣,不免又擔憂起她深層的情緒沒有被梳理。就如同她說過:「也許表面的傷痕已結痂,但裡面的創傷或許還在潰爛中。」
這次地震後,潘惠珠說又「震」出10多個個案。看著她與個案的互動時的熱忱與願力,如何能期待她善待自己,稍作停歇?
潘惠珠那最純粹的信念,也讓我從中看到什麼叫「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