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睿憶、吳亞馨、林純霞(花蓮)
為了守護災民,多個慈善團體於中華國小活動中心外設立服務中心。(攝影/薛崑城)
4月3日上午7點58分,花蓮近海發生自九二一之後,芮氏規模高達7.2的強震,造成花蓮市區多處大樓嚴重傾斜及受損,山區更因大面積的土石崩落而導致傷亡。慈濟花蓮本會除在第一時間成立「0403花蓮地震災害關懷與應變中心」,證嚴上人更親自坐鎮了解災情,並啟動災害關懷與應變機制。花蓮縣政府則根據災民回報,在第一時間開設八處收容所,提供民眾避難安置。
◎迅速應變 主動補位
0403強震來襲,花蓮多處大樓傾毀,許多鄉親無家可歸。(攝影/王嘉彬)
地震當天,慈濟基金會慈善發展處綜合企畫室黃玉琪專員適逢休假在家,他看到花蓮縣政府成立的「災害應變中心」群組陸續傳出災情:天王星大樓傾斜、北濱街公寓民宅震毀......沒多久,他收到靜思精舍本會應變中心的指令——前往收容所。
黃玉琪一邊啟動物資調度事宜,一路前往中華國小,「第一時間傳出來的災情在花蓮市,所以中華國小會是離災民最近的地方......」黃玉琪的精準判斷源於2018年2月6日花蓮米崙斷層地震的經驗,當時中華國小就是距離災民住家最近的安置地點。
黃玉琪(右)偕同顏博文執行長(右二)、張繼舵副執行長(後右三)、何日生副執行長(左一)到中華國小關懷收容的鄉親。(攝影/徐政裕)
不久,他接到花蓮市公所社會及勞動課長蕭子蔚的電話,提及中華國小將開設避難收容中心,並展開收容安置災民的前置作業。於是,黃玉琪回報本會應變中心,收容災民預估需準備200張福慧床、100個福慧隔屏及300條毛毯。
10點19分,黃玉琪回報本會應變中心,「中華國小禮堂已清空」;11點至11點30分,「災民陸續抵達」、「中餐需求50份」......
近午時分,靜思精舍準備的素食便當及時送達,讓災民於中華國小安心進食。(攝影/徐睿憶)
現年85歲的慈濟志工彭勳君,地震當下正與同修林惠美師姊來到花蓮德興運動場準備運動。突然一陣天搖地動,他依著0206花蓮地震的經驗,心想:「一定會有災情!必須立刻回家換上『藍天白雲』的制服出勤賑災。」
地震稍緩後,他快速調頭返家,沿途看到許多機車傾倒。他接到靜思堂災害應變中心總召集人謝富裕的電話:「天王星已傾倒......中華國小將要成立收容中心......」家住中華國小附近的彭勳君與林惠美,不多時,便走入中華國小協助黃玉琪開設避難收容中心及協助物資調度。
第一批福慧床與隔屏送抵中華國小,讓鄉親有個安身、安心的場所。(攝影/陳光華)
第一批福慧床與隔屏於12點21分送達。在16分鐘內,黃玉琪帶著慈濟志工與災民一起鋪設完成,花蓮市公所也即刻為災民分配床位。當黃玉琪看著老弱婦幼走入暫時「安身」的小窩(寢區)時,他的心思已快轉為下一個任務作準備。
來自香港的慈濟志工周小燕、余小碧、浦聖芳也加入各項準備工作。因緣殊勝,她們4月1日來到花蓮,2日回到精舍想參加朝山,可惜因清明連假暫停,不料卻在3日早上遇到大地震。
「我們被飯店安排到中華國小暫時安置,結果一進來看到慈濟人正好在搬運福慧床,就主動過來幫忙。」對慈濟人而言,主動與機動已成為基因,所以能快速投入。「可以為災民盡一點點心力,也算不虛此次花蓮行!」香港慈濟志工說。
◎身安了,心才能安
德柔師父送祝福禮給馬小姐一家人,祝福大家「平安就是幸福!」(攝影/徐睿憶)
來自美國加州的馬小姐一家四口返臺探親,預定由臺北至花蓮沿途旅遊,再返回高雄省親,沒想到在此遇到7.2級強震。
「地震發生後,飯店劇烈搖晃,且房內天花板上的消防水灑下,屋內一片積水。飯店磁磚不斷掉落,巨聲作響,人心惶惶,此時飯店的服務生立刻協助住戶安全撤離。」馬小姐回憶在飯店驚怖的一幕。
「當下我看到弱小的服務生,以身掩護我們一家人脫困,甚至等到餘震稍停後,還陪同我返回飯店八樓取回護照等重要證件。」她非常感動當時飯店服務人員的應變能力與奮不顧身救人的勇氣。
中華電信陳麗瑩主任為災民提供電話、充電器、充電線等全天候服務直至撤場日。(攝影/徐睿憶)
「稍後,我們一家人來到花蓮火車站,卻買不到返回高雄的車票,只好在車站前廣場休息。有一位熱心的機車騎士告知我們,避難收容中心就在附近的中華國小,可以暫時休憩。」馬小姐當下感受花蓮人的溫情。
當她們一家人抵達中華國小體育館時,又看見慈濟人迅速搭起福慧隔屏、福慧床;市公所及慈善團體立即提供許多服務,例如通訊、住宿登記、糧食等生活物資,甚至有孩子的遊戲區,讓惶恐的幼小心靈也能安住。
馬小姐表示:「此次地震猶如生死一瞬間,令人永生難忘,但對於政府及慈濟等團體賑災迅速,對災民溫暖關懷與陪伴,這樣的溫情令人動容,無限感恩!」
◎讓心,更貼近
福慧隔屏的設立,讓受災鄉親的隱私得到了保障。(攝影/薛崑城)
中華國小避難收容中心,主要安置天王星大樓、統帥大樓及華爾街大樓等受災鄉親。下午,災民陸續進駐,民間慈善團體也陸續到位。如何站在災民的角度思考需求,是所有公部門與慈善團體的共同心念。
來到中華國小的受災鄉親,身上大多沒帶現金、慢性病必備藥、健保卡或身分證件。「除了驚恐,還是驚恐!」在第一時間進駐中華國小的慈濟志工楊旻真,見證了鄉親踏進收容中心的驚慌失措。
3日下午,花蓮縣衛生局結合花蓮縣心理師協會進駐,並與慈濟志工組成「安心關懷小組」,逐一到鄉親隔屏小窩進行膚慰。
志工與社工協助發放應急金,並做個案紀錄,深入暸解個案需求。(攝影/羅明道)
一位90幾歲受過日本教育的老奶奶,平日與外籍看護租屋在統帥大樓,剛好清明連假,子女從臺北回來探親,不巧遇到強震。
「奶奶一整天都不進食,不論子女及我們如何陪伴或關懷,連牛奶也不喝。最後總算知道原因,原來她直說『假牙』沒有帶出來!」慈濟志工張阿密及林惠美適時陪伴在側。
隔天,她的子女把握已震毀的大樓開放拿取物件的短短半個小時,快速拿了奶奶的假牙回來。奶奶裝上假牙後,終於開始慢慢進食,也開口說話了,直讚歎志工:「您們真好,在這裡幫助我們!」楊旻真聽到奶奶說話了,心喜不已。
世展會鋪設遊戲治療區,在社工夥伴的遊戲帶領下,孩子再次展露笑容。(攝影/徐政裕)
震後樓塌的那一刻,受災鄉親的生活日常與習慣也瞬間被打亂。一位單親媽媽帶著兩個孩子入住收容中心,在0206花蓮大地震中已飽受驚嚇的一家人,其中一位孩子身軀蜷縮、僵硬地坐在隔屏內。
楊旻真等志工陪著這位孩子,之後帶他到世界展望會鋪設的遊戲治療區,在世展會社工夥伴的遊戲帶領下,孩子總算再次展露笑容。
「我們齊心,用心、用力『接住』每一個鄉親身心需要,無論大人、小孩,這是所有團體共同的心念。」楊旻真說。
一位坐著輪椅的女士,請慈濟志工幫忙——「我想沐浴、洗頭!」志工二話不說,推著輪椅到戶外淋浴間幫忙盥洗,並幫忙吹乾頭髮。(攝影/楊旻真)
◎一加一大於二
在收容中心戶外,花蓮市公所統一設置了各慈善單位服務中心的帳蓬、流動廁所及淋浴空間,讓整體空間感井然有序,慈濟唯一需自行架設的是「環保資源回收小站」。
這樣的默契建立,來自平日的交流平台與共識。蕭子蔚課長說:「這次的合作經驗,來自0206地震的賑災經驗,再加上後續的平台建立,並透過一次次的討論、磨合,才能在這一次的震災中,快速做出有效率的應變!」
2023年8月21日,慈濟基金會與花蓮市公所簽訂「災害防救相互支援協定書」。雙方就災防整備合作建立共識,在防災宣導、災前撤離、災後前進援助及收容等方面攜手相互支援。這次震災,雙方充分發揮「精、快、準」的互助功能。
市公所召集志工團體召開資源整合會議,黃玉琪(右三)向市公所人員說:「若有心理需求者,則直接註記,請心理師提供服務,給予安心的協助。」(攝影/廖文聰)
中華國小避難收容中心,由花蓮市公所擔任總協調,魏嘉彥市長召開跨公私部門的資源整合會議,就當日遇到的狀況、問題,及待改善的問題等充分討論,避免資源、人力、服務區塊的重疊或不足,以讓災民能有更好的安身與安心為目標。
收容中心裡,公部門的進駐也直接、重點解決受災鄉親諸多生活上的需要。諸如戶政單位提供補辦身分證、健保局補辦健保卡,同時透過電腦系統調出用藥檔案,方便鄉親到藥局取藥等。
另外,安心關懷服務由花蓮縣衛生局召募專業心理師與慈濟志工的關懷士組成「安心小組」,3日起,每日上午9點與下午3點,依照有心理關懷需求的名冊,進行臨床關懷安心工作,而平台會議也定於每日下午5點半召開。
◎有條不紊 步步到位
靜思精舍師父逐一關心膚慰災民,同時送上毛毯及祝福包。(攝影/陳榮欽)
傍晚,靜思精舍德柔師父、德法師父、德澡師父、德玵師父來到中華國小,在魏嘉彥市長的陪同下,逐一關心膚慰災民,同時發給災民毛毯及祝福包;並感恩所有工作人員的付出,也叮嚀工作人員別忘了隨時補充水分。
慈濟志工沈思彤在2018年的賑災中,與黃玉琪建立了合作默契。這次她承擔起中華國小志工協調與調度的重責大任,將中華國小的暫時性災民安身、安心任務,配合慈濟基金會的腳步,步步到位的服務受災鄉親。
沈思彤師姊有條不紊地安排人力,並叮嚀服務重點;快速且具體的行動方針,讓陪伴在中華國小的慈濟志工,在語言與行動的方寸有所依據。(攝影/徐睿憶)
夜幕低垂,夜露深重,花蓮市公所二十四小時輪值守候鄉親的工作人員,將收容中心內的燈光調暗,讓鄉親得以安心好眠。晚上10點慈濟的服務中心也暫時按下休息鍵,準備隔日一早,重新開啟震後重生服務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