驟然之慟

0觀看次
A- A+

文.王怡霞(臺北)

一次痛失五位至親,是什麼樣的痛?

志工潘惠珠(左)與靜思精舍師父來到花蓮殯儀館,探視地震罹難者游先生的母親。(圖片來源/潘惠珠提供)

這一天,我們隨著花蓮慈濟志工潘惠珠與靜思精舍師父來到花蓮殯儀館,探視花蓮地震中罹難者游先生的媽媽。

進到靈堂,家屬在一旁表情哀戚,靜靜地摺著紙蓮花。我看著靈位上顯得擁擠的五張遺照,三個小孩燦爛的笑容,不禁紅了眼眶。

阿媽沒有撕心裂肺的哭喊,只是眉頭深鎖,緩緩地述說著這些日子發生的事。

阿媽說:「兒子(游先生)今年2月2日和家人去太魯閣玩,覺得風景很漂亮,所以想找時間再去一次。」

2024年4月3日花蓮發生7.2級地震,因地震不幸往生者,花蓮縣政府於4月5日成立「震災罹難者聯合靈堂」。(攝影/張文黛)

游先生的爸爸是花蓮人,和阿媽早已離異。阿媽帶著三個稚幼的孩子回到臺南,和姊姊一起撫養。游先生長大後到新北市工作,每逢清明節會回花蓮祭祖。這次全家要回花蓮祭祖前,就先安排到太魯閣遊玩。

阿媽回憶著:「那天是4月3日星期三,早上兒子傳了一家人在砂卡礑步道的影片。7點58分花蓮大地震發生後,驚覺他們應該還在砂卡礑,馬上打電話給兒子,但已經沒有回應了......」

阿媽雖然焦急,但還是抱有一絲希望。搜救期間餘震不斷,搜救進度幾經停擺,阿媽不斷拜託搜救人員不要停止搜尋。

聯合靈堂設置完畢,慈濟第一時間與縣政府民政科聯繫,於靈堂旁設置關懷點。(攝影/張文黛)

阿媽說頭七法會那天,看到旁邊飛來一隻飛蛾,她知道是自己的孩子回來了,就和孩子說:「你們已經往生了!要跟著佛光到西方極樂世界,離苦得樂,要走菩薩道。」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叮嚀著遍尋不著的五個家人。

好像聽懂了阿媽的交代。隔天,一家五口陸續被發現,但最小的五歲孫女遲遲沒被找到。

搜救隊在發現媳婦和孫子的土石附近,插上三炷香和妹妹說:「妹妹,我們五點半就要收班了哦,妳要快點出來讓我們找到妳。」隨後挖土機挖下時,妹妹剛好就在那三炷香的下面。

慈濟關懷點設置,由培訓志工陳彥翔(右二)及慈濟高中一年級的陳冠瑋(右一),一起將所需的器材載到殯儀館關懷點並布置完成。(攝影/張文黛)

一家五口回家了,回到阿媽身邊!

「看到被運送回來的大體,露出兩隻腳,我決定不要看了,我要保留最美好的印象。」阿媽接著說:「我沒有辦法睡覺,頭都暈暈的,但我都有吃飯。」想讓大家放心。

潘惠珠回憶起這段陪伴期間:「剛開始阿媽不太說話,好像行屍走肉,別人說什麼就做什麼,看了很不捨!現在可以開口說搜救的過程,表示情緒有慢慢釋放掉。」

阿媽拿出地震前兩天,兒子傳來的影片說:「兒子很孝順,都會傳孫子的影片給我看,也會煮飯、幫孩子洗澡,是個好爸爸。」

「他(游先生)有個雙胞胎哥哥,哥哥額頭有顆大的痣。他們嬰兒時我就是認那顆痣,看誰喝過ㄋㄟ ㄋㄟ,誰沒喝過ㄋㄟ ㄋㄟ。」說到此事,阿媽臉上露出了難得的笑容。

4月13日舉行花蓮0403震災罹難者聯合助念,游先生的母親數次感謝精舍師父和志工的關心。(攝影/羅明道)

阿媽繼續說道:「從小我教他們碰到危險時就念『南無阿彌陀佛』。」

談到五人的身後事,阿媽說一家五口要用樹葬的方式安葬在花蓮。塵歸塵,土歸土,這樣比較環保。

在探視的過程中,阿媽數次感謝精舍師父和慈濟志工的關心,並表示自己也曾是志工,以前常到大林慈濟醫院當志工,只要是慈濟有需要都會盡力幫忙。後來因為身體不好而暫停,但每天都會看大愛電視,把證嚴上人的法——知足、感恩、善解、包容時時牢記在心。

阿媽幾度重複著上人的法語,像是大海中的一根浮木,緊緊抓住不放。

精舍師父暨常住眾、慈濟志工等兩百餘人,人人一心,虔誠唱誦《大愛無邊》。(攝影/陳榮欽)

最後,阿媽打開一家五口在砂卡礑,地震前所拍攝的最後身影。看著影片中,媽媽牽著女兒、兒子走在前面快樂的蹦蹦跳跳,但一路往前走的背影,終究是不再回頭了......

面對驟然而逝的至親,我想「白髮人送黑髮人」都不足以形容那錐心之痛。

走出靈堂,我看著眼前的中央山脈,想以《千風之歌》中的一段歌詞:「我已化身為千縷微風,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來悼念這一家人。

願他們一家五口輕安自在,跟著佛光前往西方極樂世界。

阿媽,要保重哦!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