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紀實】中華避難收容中心(下)~ 善的接力

0觀看次
A- A+

8日,中華國小學生即將恢復上課,避難收容中心必須於7日完成階段性任務——「撤場」。

撤場,不是只有場地的復原,更攸關受災鄉親心理的不安。花蓮縣政府規畫了港天宮、天鼎宮及地母廟三處作為受災鄉親的第二個「中繼站」,中華國小的災民將撤離到天鼎宮。

◎協力撤場,圓滿任務

慈濟於中華國小共架設四十六頂福慧隔屏,鋪設一百三十床福慧床,供進進出出的災民安身、安心使用。(攝影/徐政裕)

7日一早,受災鄉親即開始整理自己的行囊,由花蓮市公所派遊覽車接送到天鼎宮;工作及服務人員恭敬的送走最後一名災民上車後,所有的慈善團體與慈濟志工攜手總撤場。

活動中心內,每個角落都不放過清理,而福慧床與隔屏,經過清消處理及陽光曝曬後,再一一收合、收疊。最後的大清消,則由軍方負責;90分鐘內清場撤畢,還給中華國小師生乾淨整潔的校園空間。

撤場現場看見愛的力量,不分宗教與團體,國軍官兵也參與協助搬運物資等工作,將美與善留在參與的每個人心中。(攝影/徐睿憶)

在撤場的現場,不分宗教與團體,國軍官兵也參與協助搬運物資等工作,將美與善留在參與的每個人心中,讓愛的足跡烙印在這個空間。

誠如芥菜總會的員工說:「一起協力,力量大!」

大撤場後,黃玉琪與沈思彤前往芥菜總會及天鼎宮,關心災民更換到新環境的適應情形。芥菜總會安置了約30位,而天鼎宮安置17戶39名災民。

撤場當天,志工們協助災民打包。(攝影/徐睿憶)

在天鼎宮,鄭伯伯說:「我把慈濟送我的毛毯帶過來了!」感覺得毛毯中愛的溫度,鄭伯伯還特別指著手中的助行器說,「我離開天鼎宮時會還給慈濟。」黃玉琪貼心說:「先留著用,如果腳傷好了,也可以再轉給需要的人。」原來在中華國小時,慈濟志工幫鄭伯伯準備了一支助行器,好讓他因為車禍造成行走不便,行動時更安全。

鄭伯伯分享在中華國小這幾天,慈濟人穿梭身影的心得:「看到慈濟人忙於各種需求,每一個人好像都能補各種角色,發揮最大功能!」

慈濟志工持續送餐到8日的晚餐,再由收容單位接手服務災民。在不同的災民收容空間,志工愛的溫度,帶來暖意......

◎共善學習,共助分享

基督教芥菜種會東區王百加主任(右)協助整理福慧床,並表示此次震災中最感動的是看見慈濟驚人的救災、救護能力。(攝影/徐睿憶)

這次入駐的慈善團體,有世界展望會、基督教救助協會、芥菜總會、紅十字會、山達基教會,及法鼓山等。另外,電信業及不動產業也進駐,希望為災民盡一分力。

基督教芥菜種會東區主任王百加表示,此次震災中最感動的是看見慈濟驚人的救災、救護能力。

「災後短短4小時,就將中華國小活動中心內的福慧隔屏、福慧床搭設完畢,讓災民能快速得到暫時棲身之所,得以讓惶恐的心獲得一個避風港,安住身心。」

山達基教會李天山課長(右)一到撤場時間,即刻與團隊動手協助福慧隔屏、福慧床等拆裝、搬運等工作。(攝影/徐睿憶)

山達基教會曾在0206震災中,來到花蓮參與救災,認識慈濟。此次災變,山達基教會課長李天山一到撤場時間,即刻與團隊動手協助福慧隔屏、福慧床等拆裝、搬運等工作。李課長表示:「這次災變中又見到熟悉的面孔,團隊的默契油然而生,更挺力相助。」

電信業在服務中心提供電話、充電器、充電線等全天候免付費服務。不動產業在現場為急於找住處的災民免費提供住屋媒合。而世界展望會把整套的兒童遊戲鋪設在地上,讓受驚嚇的兒童得以藉遊戲治療轉移心理的恐懼;芥菜總會提供芳香療癒、山達基教會則提供靈性療癒。另外,法鼓山則帶領災民抄寫《大悲心經》,並做成御守,安災民的心。

波波洗衣店於中華國小避難中心設點,為受災鄉親提供每日免費洗衣服務。(攝影/蔡素美)

值得一提的是,民間波波洗衣店,在地震當下決定提供免費洗衣服務。在災後於中華國小、化仁國中分別設點,每日至服務中心取件,隔日再依定點送回災民手中。災民依收納袋裝好換洗衣服,寫上名條。洗衣店於訂定的時間,前來定點收回店內,一人一槽的清洗、烘乾,並整齊摺好後,於訂定的時間內親自送回災民手中。

中華國小避難收容中心,無論花蓮市公所或慈善團體,定位及補位分工非常明確。而花蓮市公所對於愛心物資的控管,非常精準。「物資充裕,但不氾濫。」黃玉琪如是說。

「精準、共善、共好、共助!是這一次我們在服務中心各團體間,共同努力與學習的最大值。」志工沈思彤感動的說。

◎走入苦難,淬鍊智慧

承擔慈濟志工幹部多年的沈思彤,這幾年來花蓮地區大小災難現場,都有她的足跡。(攝影/徐睿憶)

承擔慈濟志工幹部多年的沈思彤,這幾年來花蓮地區大小災難現場,都有她的足跡。另外,面對家人生老病死的陪伴,她有刻骨銘心的體會——「無常,就在一夕間」。

「人沒有辦法掌握美好的未來。有時候,在搖動的剎那間,就天人永隔!」她有感而發,「把握住當下的那一念,用美好的心境看待人、事、物就足夠了。每個災難現場,都是觀照自己生命的教材!」沈思彤不斷的從無常事件中,淬出自己的生命智慧。

「我以前是坐在蒲團上學習『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從來沒有用行動實踐。進來慈濟後,領受上人教導,跟著志工的腳步學會落地。」因為承擔的職責所在,黃玉琪走入大小災難現場。

「對角線,先壓住,把它往內推,這樣就可以收合起來。」撤場的現場,黃玉琪(左)示範福慧隔屏的收合作業。(攝影/徐睿憶)

0206花蓮地震,黃玉琪負責中華國小避難收容中心。「當年跟現在,一樣的場景、一樣安置災民。當年看到一位老爺爺要換尿布沒有隱私,而老人家顯得靦靦不安,時不時拿起毛毯作為遮蔽,看在眼裡,內心非常不捨。」黃玉琪勾起福慧隔屏的設計因緣,也體會到「四無量心」是要走入苦難中學習。

「這場地震,身為花蓮人,無論是災民還是慈濟人,都一樣受到驚嚇。但慈濟人依然走在第一線,陪伴災民『一起』度過不斷的餘震,我們相互依靠!」沈思彤感動慈濟志工,先「放下」家裡的震後整理,「提起」安置受災鄉親的任務。

「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這次的賑災經驗,黃玉琪深刻體會與慈善團體的合作共善,彼此間尊重不同的宗教信仰,相互學習,互相補位,共同「以愛、以善」為出發,正如上人所說:「用愛接力,膚慰苦難。」

與慈善團體的合作共善,彼此間尊重不同的宗教信仰,相互學習,互相補位,共同「以愛、以善」為出發。(攝影/徐政裕)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