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紀實】中華避難收容中心(中)~心的陪伴

0觀看次
A- A+

文.徐睿憶、吳亞馨、林純霞(花蓮)

慈濟的早餐熱食一早準時送達,豆漿、粥、餅乾、茶水供災民自由選取。(攝影/徐政裕)

4月4日,0403地震災後的第一天,一道道晨光,照亮了收容中心各個陰鬱的角落。一早七點,慈濟志工送來豆漿、粥品、餅乾、茶水供災民取用,而慈濟志工、駐點的慈善團體及花蓮市公所,也展開了安生與安心服務。

◎收容中心的暖陽

這場震災中,大部分的鄉親都受到驚嚇;震後,心理創傷症候群陸續出現。

靜思精舍清修士顏靜曦來到中華國小收容中心關懷鄉親。(攝影/徐睿憶)

北濱街一住戶,因親眼目睹長期居住的住家一瞬間被剷平,所有家產及對家的滿滿記憶也跟著瞬間崩塌。家人身心頓時重創,默默不語,尤其年邁的父親根本不願離去......

另一位來自愛琴海大樓的林女士,是慈院心臟科病房的常客。地震的天搖地動,讓心臟不好的她,因為心生恐懼,也前往中華國小避難收容中心。

這次大震後,餘震頻仍,手機警鈴不時大響。5日下午,大地再次搖動,收容中心一名受災女孩突然驚聲尖叫,當下林女士被嚇得雙手冰冷、背脊發涼、胸悶難耐,幾乎喘不過氣來。

朱家祥局長(左)與志工前來關懷林女士。(攝影/徐睿憶)

心理師與慈濟志工即刻靠身,陪林女士走到「安心關懷站」,心理師為她做頌缽舒緩其壓力。她說:「看見一圈黃光,光圈內有一房門,其門內有佛祖走來。心中的壓力有逐漸舒緩,身體也感到漸漸暖和起來,心中舒坦多了!」林女士的眉頭開展了些。

此時,適巧同是基督徒的衛生局朱家祥局長前來關心,一旁關懷的慈濟志工顏惠美說:「佛祖不但來關心您,現在連耶穌基督都來祝福您,雙重加持的力量,讓您更安心!」此話一出,林女士笑得更燦爛了!

◎小而精的諮商室

黃玉琪與心理師架起福慧隔屏,內置一張福慧床摺疊而成的雙人椅座,供諮商師與受談者使用,椅座上分別放置數個可愛小抱枕。(攝影/蔡素美)

中華國小心理諮商室原先設置於體育館入口的通道旁,人來人往,擾攘不休,很難讓人定靜、舒坦地釋放內心深處的壓力,達到心理諮商與協談的預期效果。

黃玉琪發覺這個現象後,便主動與心理師商議,將諮商室改置於體育館的舞台區域右側角落。他與心理師架起福慧隔屏,內置一張福慧床摺疊而成的雙人椅座,供諮商師及與談者使用。椅座上分別放置可愛的小抱枕數個,可抱、可靠、可紓壓;諮商師也準備了一盆迷迭香以及一小疊的諮商求救卡,以備災民不時之需。

遠離悲傷,乍現曙光。重大創傷後,不只生理需要復健,心理更需要療癒;小小的空間,能讓人得到無形的力量,使生命的重生更有希望。

◎以「生命厚度」,陪伴鄉親

慈濟基金會除提供貼心的安置設施外,並啟動災後屋損住戶「應急金」發放。(攝影/薛崑城)

「奶奶在心理關懷的名冊中勾選了『不被打擾』!」沈思彤說。外表看似冷漠的葉奶奶家住統帥大樓,慈濟志工沈思彤從她走進中華國小的那一刻就開始關注她。

緣於葉奶奶住天王星大樓的教友帶她來提問應急金一事,讓沈思彤有了與她接觸的機會。隔天,沈思彤來到葉奶奶的隔屏小窩內關懷。

「放著爛吧!」葉奶奶終於說出震後的心情。

「聽得出來奶奶心情沮喪到想放棄一切,包括她的生命。」沈思彤很不捨,「奶奶因為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家庭問題,獨居在花蓮。租了十二年的家,但再熟悉不過的避風港沒了,她想放棄一切!」 

陪伴或關懷個案時,除了傾聽心音,更要懂得個案在語言或非語言中所要傳達的信息。(攝影/徐政裕)

「我聽著聽著,跟奶奶說:『我們同為佛教徒,也都了解我們有功課一定要做完啊!』」沈思彤回述陪伴奶奶的過程。

奶奶說:「我這些負面的想法,妳是第一個沒有罵我的人。其他的人都罵我太負面了!」沈思彤曾參與慈濟關懷士的完整訓練,在這場賑災陪伴中,更能貼近災民的心音。

「以前總覺得,在陪伴或關懷個案時,要多了解個案的信息,所以會問很多問題。我上了關懷士的課程後,更懂得傾聽心音的重要性,聽得懂個案在語言或非語言中所要傳達的信息。」

黃玉琪對於慈濟志工陪伴個案,給了最貼切的詮釋——志工除了不斷精進學習外,自身的「生命厚度」就是陪伴的最好利器。(攝影/薛崑城)

沈思彤將自己的學習,做了前後對照。在中華國小的安心團隊中,她也觀察與體會到,心理師與關懷志工的組合,在陪伴與訪談中既是合作,也具有微妙默契的分工。

「『心理師』具有一種讓鄉親因為專業而安心的功能角色,我從旁觀察,他們的敏銳度非常高。從鄉親的眼神或肢體語言,就懂得個案的『心理層面』。」沈思彤說:「而『關懷士』志工是從生活層面關懷鄉親,看到慈濟人的制服,也會給災民安定的力量,我們相輔相成。」

如同黃玉琪對於慈濟志工陪伴個案,給了最貼切的詮釋——志工除了不斷精進學習外,自身的「生命厚度」就是陪伴的最好利器。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