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們穿在身上的隱藏成本2|產品上市後

0觀看次
A- A+

撰文/Juanita

前一篇《那些我們穿在身上的隱藏成本1|原料與產品開發》,談到使用原料和開發階段所消耗的資源成本。這篇則會探討產品上市與售出後,你可能不知道的隱藏成本。

產品上市後的兩條路

通常產品上市後,可分為兩條路線,一是售出,另一條則是成為庫存。

一直以為庫存品會在換季時打折出清,或以非常便宜的價格賣給outlet批發商;在街頭,偶爾可看到短期承租的大賣場,裡頭各大知名品牌,從運動鞋、運動內衣、戶外機能服、背包等產品,價錢是原價的3至5折,甚至更低。

Photo by Stanislav Kondratiev from Pexels

直到數年前,我從一位在某全球排名前五大的品牌公司工作的朋友處得知,原來有些品牌由於囤有許多上一季未售出的庫存,尺寸雖不齊全,但可用五折以下的員工價購得,倘若員工也不買,這些存貨將由公司自行銷毀。

我曾問朋友,為什麼公司不將商品捐給弱勢團體,或是用較低的價格賣出?他無奈的表示,這是公司的全球政策,不能捐也不能低價賣出,為的是不能打壞品牌產品的市場價格。

根據《Why fashion brands destroy billions' worth of their own merchandise every year》一文指出,市面上有許多大品牌,會自行銷毀或焚燒自家全新但未售出的產品。丹麥一家電視台,曾揭露瑞典一間跨國時裝公司,從2013至2017年間,已焚燒60噸全新未出售的商品;而媒體新聞通訊社也指出,除了衣服、鞋子外,就連手錶也會被召回摧毀。瑞士一家精品公司坦承,他們從珠寶商手中買回庫存,在兩年內銷毀價值超過4億英鎊的名錶,只因避免名錶被打折售出,而影響品牌價值。

談到零售業、時尚業對於維護品牌形象和解決存貨所面臨的困境,我們若從消費者成為品牌企業的負責人時,是否能想出更好的解決方法?然而,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可以做的是減少消費;若需求減少,企業端會依照供需關係調整生產數量,間接減少生產過剩的問題。

消費者購買後

當消費者購買後,除了消費所產生的金錢成本外,還會有什麼樣的成本呢?

近幾年,我們開始注意洗面乳裡的柔珠,是由塑膠微粒製成,影響河川、海洋生態甚鉅;而前一篇所提到紡織品最常使用的合成纖維,在洗衣服的同時,也會造成環境汙染。

《微塑膠正在污染海洋!洗衣服就會釋放塑膠纖維!》文中指出,目前約有60%的衣服使用人造纖維中的聚酯纖維;當衣服在洗滌過程中,合成纖維會脫落釋出稱為「微塑膠」的細小纖維,就像化妝品中常見的柔珠一樣,每洗一次衣服,數以萬計的微塑膠纖維,會隨著污水進入下水道。而微塑膠纖維有些堆積在海灘上,有些流入大海,污染停留數百年。

塑膠微粒透過生物鏈,進入海洋生物體內,再被人類食用回到胃裡。人類發明的塑膠,反而回到自己的肚子裡,聽起來是不是不太舒服,這是否可以成為你我茹素的理由呢?

這些超細纖維直徑不到20微米,約莫人類頭髮的1/5粗細,洗衣機無法過濾這麼小的雜質,污水處理系統最多也只能攔截六成,剩下的最終都會流進海洋。

《洗衣洗出塑膠污染 廢水排出超細纖維相當於每年500億隻寶特瓶》提及,現有許多新創團隊,致力研發能夠攔截塑膠微粒的方式,無論在洗衣機裡或是極細網目的洗衣袋,都只是治標的方式,我們仍要從最源頭的減廢、減塑開始。

下一篇,我們將會來討論,那些穿到不想穿或穿不下的衣物,丟入舊衣回收桶後,究竟到哪裡去?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