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們穿在身上的隱藏成本1|原料與產品開發

0觀看次
A- A+

文/Juanita

每年的雙11、雙12或百貨公司周年慶,您是否有過因為看似優惠的折扣,而瘋狂出手購買的經驗?

趁著購物季有誇張折扣的時候購買,或許真的可以省下許多,卻也容易因為折扣,讓人失心瘋買下可能用不到或不需要的東西;以至於最後變成躺在衣櫃多年還未拆封的衣服、一年穿不到幾次的鞋子、放到過期的保養品,或只背過兩、三次的包包等。

以前,我逛街必買上幾件衣服或幾雙鞋子;但後來在快時尚相關產業工作,親眼看見生產過程中的浪費與汙染後,我開始大幅減少購買衣物。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些穿在身上的衣服、鞋子,及其背後所隱藏的成本吧。

Photo by Anastasia Shuraeva from Pexels

原料

目前紡織品最常使用的,是來自石化原料的人造合成纖維,主要有三大類:聚酯纖維(Polyester、特多龍、滌綸、PET纖維等)、尼龍(Nylon)、彈性人造纖維(Spandex)。許多機能布料大多使用人造纖維,相較於天然的棉、麻或是動物毛,佔有許多優勢;例如容易上色、可經高溫熱轉印、較易維持顏色豔麗度等。而彈性人造膠絲,相較於天然膠絲,較不易有肌膚過敏問題,也較為細緻。

無論天然纖維或人造纖維,染色過程中都需要使用大量的水;依照不同色號,打色時不只需染缸一次,有時需要染色→洗色→二次染色→洗色→固色。有時在染色前,可能需要先將紗線漂白,再重複前述動作等;如果客戶要求褪色標準更高,實驗後若未達標,染色次數可能更多,或是需要測試更多種不同比例的分散染料與固色劑等。

Photo by Markus Winkler from Pexels

而動物皮毛,則有動物福利的問題。某個大品牌的產品開發總監,曾是以前的客戶,他與我聊到牛皮,表示這是肉的副產品;但其實畜牧業又是另一個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故事了。相較於人造纖維的塑膠製品,天然纖維雖可分解,看似比人造纖維環保,但在種植的過程中,消耗的碳足跡可能反而較多,在《為什麼你該花更多的錢,買更少的衣服》一文中,也分享了這樣的觀點。

除了紡織品外,還有各類塑膠產品在我們的衣物上,例如扣子、鉚釘、亮片、扣環等等。儘管現在許多品牌開始標榜使用環保材料,但這些材料的生產過程,同樣會消耗地球資源。

產品開發階段

產品在開發時期,會經過好幾輪的樣品開發及多款配色,不斷修正樣板(prototype),再淘汰篩選出款式與配色,最終做出銷樣(sales sample)分送至各地訂購會,再依訂購數量下單生產。

當您在市場上看到最新一季的配色可能只有五款,但在前幾輪的開發中,或許高達二十款配色,而第一輪的配色,甚至可能與第二輪有所不同。

無論在哪一個開發階段,各材料供應商彼此的配色不對,就必須打掉重新提供的情況時常發生,即便是依照同一個色號打色,不同材質例如皮料、紡織品、金屬、橡膠等,所呈現出來的顏色都會有色差。同一個大分類材質上,可能還有小分類的材質混搭,例如紡織品可能有尼龍和特多龍混織,也會影響到顏色的呈現。從織造、染色、清洗、固色等染整過程,同時會消耗水、電等資源,或是水源與空氣汙染;因此在開發階段,可能就有許多材料的浪費。

Photo by Леся Терехова from Pexels

「你們不能只做一、兩款配色,其餘的配色用電腦繪圖軟體畫面,決定是否要使用這些配色嗎?」以前曾詢問過幾個品牌客戶。

「不行!」客戶斬釘截鐵地回答,「因為即便相同色號,不同材質的材料做出來的顏色就不一樣。」

「這樣才立體,也才知道這產品實際重量如何。」

「要讓試穿員試穿,需要通過穿戴測試(wearing test)。」

「無論是銷樣會議、訂購會議,會議參與者和買家都要看到實品,才能做出決策。」

因此,為了滿足客戶需求,必須讓廠商做出實品,才會知道實際外觀如何。

「欸!你這個顏色跟他們這個材料顏色對不上啊,你們公司這個要重做!」在產品開發階段,被要求重新製作、重新打色是很常發生的。儘管試樣只需要一些產品對色,但每個製作環節,不同機台一啟動,都有最低生產數量,而那些被淘汰的產品,很多時候不能再被利用,最後成為了垃圾。

你能想像,開發階段的材料消耗是什麼樣的光景嗎?最基本的是一年兩個開發季,春夏與秋冬各一季。但在快時尚的驅策下,一年四季、六季,甚至每個禮拜都要上新品的狀況逐漸發生,這也意味著開發階段材料的消耗會更多,而廠商也被迫以更快的速度製造出更多款的配色和材料。

 

捫心自問,您是否需要快時尚產業所製造出來的「時尚感」,以及真有需要快速的替換衣櫥裡的衣服、鞋子、包包、帽子及配件嗎?

下一篇來聊聊,當那些衣服、鞋子上市後,被消費者購買及舊衣回收的生命週期中,您不知道的隱藏成本。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