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姿君;繪圖/TC news新聞中心
診間外頭有人敲門,打開一看,原來是之前住院開刀切除腫瘤的老面孔。
「王大哥,您出院啦?手術還順利吧?」我一邊觀察他的氣色,一邊把系統裡的檢驗數據打開-還好!術後抽血結果都很正常。
「還好還好!醫生說手術很順利,下個月再回診追蹤。不過,在醫院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習慣,好幾天沒上大號,回家才有感覺。」
「沒辦法,醫院畢竟沒有家裡舒服,但手術順利最重要。」我一邊把脈,一邊說。
「對了,林醫師,醫生叫我吃清淡一點,可是好多人送營養品給我耶,要怎麼吃?可以吃嗎?」
大病初癒,當然需要注意營養的補充,但,怎麼補?補什麼?卻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疾病痊癒,在古文中稱為「瘥」(音ㄔㄞˋ四聲),瘥後的飲食原則,早在兩千年前的《內經.熱論》便有記載:「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內經.腹中論》也提到:「帝曰:其時有復發者,何也?岐伯曰:此飲食不節,故時有病也。雖然其病且已,時故當病,氣聚於腹也。」
上兩段文字可以看出兩個重點:疾病初癒,不宜吃得太多,也不宜吃肉類這種較不易消化的食物。這裡說的肉,除了指肉食以外,也代表一切較精緻、豐盛、熱量高的食物。
到了東漢末年的《傷寒論》,也提到這種因飲食不當導致疾病復發的情況,《辨陰陽易瘥後勞復病脈證并治》有云:「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穀,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穀則愈。」在隋代醫家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中,把這種情況定義為「食復」:「夫病新瘥,脾胃尚虛,穀氣未復,若即食肥肉魚膾、餅餌棗粟之屬,則未能消化,停積在腸胃,使脹滿結實,因更發熱,復為病者,名曰食復也。」
老祖宗已經觀察到,疾病剛剛恢復的時候,飲食必須謹慎小心,不宜過多飲食,也不適合吃過於營養、豐盛的食物,這是因為消化系統尚未恢復正常功能,如果違反此原則,恣意進補,反而會造成腸胃負擔、消化不良,不利於健康的恢復,進而可能導致身體再度患病。
另外,若瘥後進補太過,不只補到身體,也可能補到體內殘留的細菌、病毒,給了病原捲土重來的資本。何廉臣在《重訂廣溫熱論.溫熱復症療法》便曾指出:「食復,溫熱瘥後,胃氣尚虛,餘邪未盡,若納穀太驟,則運化不及,餘邪假食滯而復作。」就說明了這種情況。
到這邊,先歸納一下中醫所說的食復兩大原因:
- 脾胃虛弱,貿然進補
- 餘邪未盡,閉門留寇
下篇,我們就來談談瘥後飲食的教戰守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