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血壓的幾個迷思

0觀看次
A- A+

分享.羅慶徽(花蓮慈院副院長)|整理.編輯組

關於高血壓,還有幾個常被問到的問題,其中不乏許多似是而非的地方。

迷思一:舒張壓不高就不用吃高血壓藥?

只要收縮壓高於130「或」舒張壓大於80就要吃藥,不能等兩個都高才吃高血壓藥。(圖片來源/擷取自羅慶徽簡報)

我的一個病人,特別從西部跑到花蓮來看病。他的血壓大概平均都是150/70 mmHg。為了用藥安全,我給他開了一顆藥,基本上一顆藥大概可以降10毫米汞柱。

但第二個禮拜他來回診時,血壓數字還是一樣。我問他有沒有按時服藥?這時他的兒子回我說,我們心臟科的老師說:不是舒張壓不高就不用吃藥嗎?

他的兒子聽說是一個醫學院的學生,這部分我不好講什麼;但答案顯然是不對的。上周,我們曾提過收縮壓高於130「或」舒張壓大於80就要吃藥,所以不能等兩個都高才吃高血壓藥。

迷思二:高血壓藥可以分享嗎?

每種藥物都有其獨特性,就像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高血壓藥不要隨意分享。(攝影/鍾易叡)

有一天,突然接到我的一位病人來掛急診,原來是太太把她的利尿劑給先生吃了。雖然都是高血壓藥,但先生本來就有尿酸過高的問題,因利尿劑引發高尿酸血症,進而導致痛風,所以腳腫起來了!

常見的血壓藥有四大類,每一種藥都有它的特性,就像我們人,每個個體都不一樣。適合太太吃的藥不見得就適合先生吃,所以切記:高血壓藥基本上不要去分享。

很有趣的是,原來這個太太是慈濟人,她說師父常說要分享愛。我說妳這是謀害親夫;師父要妳分享愛,從來沒要妳分享藥,所以不要賴給師父!

有一個哲學家說,通往地獄的道路,都是用善意鋪成的。血壓藥比我們想像中的複雜,所以不要隨便分享,善意有時候也會做壞事。

迷思三:醫院量的血壓比較準確?

因為緊張或其他原因,醫院的血壓測量結果時常偏高;臨床上預測未來併發症的價值反而不如在家測量血壓。(攝影/李彥賢)

有些病患覺得自己非醫療專業人員,於是想當然耳地認為,應該在醫院量的血壓比較準。

醫院量的是不是比較準?有值得討論的空間。但醫界已經很清楚的是,我們將來會不會有併發症?會不會心肌梗塞、腦中風?要不要洗腎?與在家裡量的血壓數值之間的相關性比較高。

因為緊張或一些不明原因,往往我們到了醫院,量的血壓就莫名其妙比較高,這就是所謂的「白袍高血壓」,所以在醫院測量的血壓的參考價值,事實上沒有在家裡來得好。

上禮拜分享過的兩個很了不起的血壓的研究,用的就是收縮壓,而且是用病人自己測得的數字。事實也證明了自己在家裡量的血壓,尤其是收縮壓特別重要。不要再聽信人家說因為我不會量,最好是在醫院量的比較準。

居家血壓測量比診間測量更能準確反映血壓的長期波動,並有助於老年患者的高血壓管理。(圖片來源/擷取自羅慶徽簡報)

我們控制血壓,不是要數據漂亮,是為了不讓自己有併發症;將來年紀大了,不需要插管子,過著沒有品質的人生。

所以,在家要好好量血壓,而且在家裡的血壓比在醫院量的重要。這句話是我直接從新英格蘭雜誌(NEJM)抄寫下來的,是想告訴大家:這是發表在全世界最好的醫學雜誌之一,是大家所認同的。在家量的血壓遠比在醫院量的重要,不僅要努力學會量血壓,同時血壓計也要定期校正。

最後總結幾個重點:
第一,即使到了60歲、80歲的高齡,一樣要把血壓控制好;
第二,只要收縮壓高於130、舒張壓高於80就要處理;
第三,高血壓藥物不要隨便分享,千萬不要好心做壞事;
第四,家裡測得的血壓數值,才是最重要的。

用心了解高血壓,為自己的健康負責,避免中風而失去生活尊嚴。(攝影/蔡秋對)

一般而言,活到80歲,大概80%人會有高血壓。雖然高血壓很常見,但為了自己的健康,要好好地、用心認識有關高血壓的基本常識;牢記722法則(註),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不要總是聽網紅說的。學著為自己的健康負責,萬一不幸中風了(東亞人較易中風),生活就毫無尊嚴可言了。


註:臺灣高血壓學會「722守則」,係指一周連續測量7天、每天早上起床後及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每次測量2遍,間隔1分鐘取平均值。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