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手機成癮這件事之二】貪婪的多巴胺

0觀看次
A- A+

分享.羅慶徽(花蓮慈院副院長)/2024年5月21日志工早會
整理.簡毓嫺

人類如今就像生長在熱帶雨林中的仙人掌,變得既脆弱又容易受傷害。(攝影/游濬紘)

人們耽溺於手機和社群媒體的程度,很大關鍵在於多巴胺的分泌,我將其稱為「貪婪的多巴胺」,因為多巴胺永遠無法滿足。舉例來說,仙人掌適合生長在乾燥的環境中,它布滿針刺的外觀,能夠輕易地吸收水分,若是生長在水分充沛的雨林裡,它絕對無法存活。

人類之所以能夠在地球上生存至今,其中一個關鍵是我們擁有大腦回饋機制。大腦中的多巴胺系統就像仙人掌,而我們的祖先為了吸收新知、學習新事物,經過長時間的進化,變得如同仙人掌在乾燥環境中,一有水分就迅速吸收;同樣的,也會吸收不確定的事物。雖然這促進了人類的進步和生存,但科學家已經開始呼籲,人類如今就像生長在熱帶雨林中的仙人掌,變得既脆弱又容易受傷害。

任何導致成癮的事,都會透過多巴胺系統不斷地循環下去。(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當我們接觸到一些易成癮的物質時,例如毒品、賭博,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簡稱VTA)就會分泌多巴胺。曾經有個農夫為了賭博,最後甚至將自己的手指頭剁掉,因為每當他賭博,腦中的多巴胺就會釋放到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簡稱NA),讓他感到快樂。接著,多巴胺又會傳遞到杏仁核,發出「哇!太舒服了,這個感覺太好了!」的訊號。

之後,多巴胺會進入負責理性決策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簡稱PFC)。前額葉皮質會認為這些刺激和物質是好的,然後將信息傳遞給海馬體。由於海馬體負責記憶,因此會記住所受的刺激是好事,甚至像是賭博等任何導致成癮的事都是好的。然而,成癮的路徑還沒結束,最終它會在紋狀體產生效應,使你對這樣的刺激產生直覺反應,從此不斷地循環下去。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各種令人成癮的世界,例如酒精和藥物。(圖片來源/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充滿各種令人成癮的世界,就像身處熱帶雨林的仙人掌般,隨處都有水分可供吸收,且非常容易取得。而手機裡各種吸引我們的事物,每天都能隨時提取,造成我們甚至荒廢正事,繼續玩手機,導致注意力被削弱。

有一個有趣的研究,歸納了各個國家從西元2000年到2020年的快樂指數。在2000年左右,大概正是智慧型手機開始普及之時,研究發現,二十年過去,越有錢的國家,人民的表情卻從微笑變成皺眉頭;也就是說,隨著時代和時間的推移,我們變得更加不快樂。

根據「快樂指數」顯示,隨著時代和時間的推移,人類變得越來越不快樂。(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曾經有人說,尼泊爾是全世界最快樂的地方,而那些最快樂的地方,通常也比較貧窮。所以,物質真的可以解決一切嗎?物質真的能讓我們更快樂嗎?好像也不見得,因為一旦擁有了,我們只會不斷追求更多,永遠無法滿足。

我推薦大家閱讀《多巴胺國度》一書,此書由史丹佛大學一位專門研究戒癮的教授所寫,亦有中文版本。另一本《貪婪的多巴胺》,內容則探討多巴胺關係著人類的所有進步,同時也可能將人類帶入無底深淵。 

 手機是個非常便利的工具,人人都可以決定如何使用,因為每個生命都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攝影/陳炳宏)

上回分享手機成癮的主題後,我收到幾個訊息:「真的有那麼嚴重嗎?你主張大家都不要用社群媒體嗎?」其實,我自己也有一點手機成癮,如果以世界診斷毒品成癮的標準來衡量,我屬於輕中度成癮。我在這裡公開揭露,是因為要戒除這個壞習慣。透過公開說出來,希望大家能成為我的監督人,確保我不會整天沉迷於手機之中。

手機和社群媒體的結合,確實是一個非常有利的工具。但當我感覺它們已經影響我的正常功能時,我一定要努力戒掉,否則人生將會變成黑白的。每個人都可以決定如何使用手機和這些工具,因為每個生命都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