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釋德悅
整理/張麗雲、編輯組
清淨無染的愛和慈悲為懷的大愛,是世間最好的良藥,也是生命的真諦。一直以來,我在慈濟醫療團隊和志工一起關懷陪伴病人,共同經歷過不斷的學習與成長,我將它視為生命教育的旅程,更是他人生命最後一哩路的寶貴時刻。
◎生不一定歡喜,死也不一定恐懼
2023年12月9日,德悅師父於「2023全人醫療靈性照護國際研討會」闡述臨終關懷對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攝影/章宏達)
生命就在一呼一吸間,如能了解其中之理,自然就能「生時輕安,死時自在」。
研讀上人的著作《生死皆自在》一書,就能夠體會生死,契合生死,利用生死,更可了解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嬰兒出生時,大家都會道聲恭喜。此時唯一沒感受到「喜」的卻是嬰兒本身,因為自一出生,嬰兒必定嚎啕大哭,即使不哭,醫護人員也會打他的小小屁股,以確定他是健康地來到人間。
既然,生不一定歡喜,那麼死也不一定是恐懼的。生死是一種自然現象,是一個自然法則,從生到死之間的過程就更為重要。我們有幸來到人間走一回,就要好好利用有限的生命,為社會做出一番貢獻,才能夠契合生死。
◎活出意義與價值,從生到死無不自在
氣溫下降,慈濟志工展開街友關懷寒冬送暖行動,希望在冷颼颼的寒夜裡,志工們的熱誠、用心可以為遊民們帶來暖意。(攝影/潘吉忠)
我們都以為自己擁有生命的主控權,然而,生命卻是照著既定的軌跡不停地往前走──從出生、成長、年老,到死亡。生命之旅,更可能在每個人不注意之時悄然到站。
證嚴上人常提醒弟子們,「世間無常,到底是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然而,我們又該如何善用寶貴的生命,活得更精彩、快樂自在,且更有價值跟意義呢?除了要把握,更要能夠體會契合,這也就是常言道,「人為何而生?因何而死?活出意義,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從生到死,無不自在。」
生命有形有限,慧命卻無窮無盡。在佛教的「因緣觀」裡,生是死的開頭,死是生的起點,生死只是因緣的聚合與離散。一切世間的權勢功名利祿,皆是假合體,如果能夠深刻理解其中的奧妙,就能夠轉換心態,讓自己更輕安自在。
◎探索與了解生命的價值
德悅師父來到臺北慈濟醫院關懷住院的法親及病患。(2017/09/30;攝影/林靜芳)
生命,是一個探索與了解自己的機會,一天有八萬六千四百秒,要如何珍惜與把握?如同生、老、病,不一定要等到老才會生病。在生病的過程中,往往看似苦難,卻是一個祝福,必須去省思和覺察自己的生命力。
在慈濟醫療體系中,師父、醫護人員和志工,時常穿梭於心蓮病房關懷臨終患者。生病者被照顧,也需要學習。生病會開發內在的潛能,所以病人是需要成長跟改變的,臨終更是生命成長的最後旅程。所以當信念沒有照顧和準備好,或是以矯正的心去陪伴,往往是被拒絕和不被接納的,甚至以自己的煩惱心去陪伴也不適宜。
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陪伴臨終患者呢?因為眾生皆平等,所以以慈悲心來接納一切,並相信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所以要以清淨心陪伴,以菩提心相應。
編按:此篇分享,係整理自德悅師父於2023年12月9日,「2023全人醫療靈性照護國際研討會」,闡述臨終關懷對生命的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