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彭鳳英(明鳳)
羅崇祐醫師擁有近二十年的外科臨床經驗,卻是醫院評鑑準備工作的新手。(攝影/范宇宏)
2017年進入臺北慈濟醫院服務的羅崇祐醫師,擁有近二十年的外科臨床經驗,卻是醫院評鑑準備工作的新手。
羅崇祐之前待過許多大醫院,在面對評鑑時,無論長官或是同仁,都會教導面對評鑑時的「秘訣」──不需做準備,只要在評鑑當天安排一臺手術,然後走入開刀房,猶如躲入防空洞般,即可輕鬆度過三天評鑑的日子。
羅崇祐坦言,前面的二十年真的宛如歲月靜好,評鑑彷彿天外之物,實際上都是長官在忙碌。但自去年年底,在趙有誠院長的指派下,他開始加入慈院醫品中心的業務;而醫品中心重要業務之一,就是協助評鑑的準備。羅崇祐有如誤入叢林的小白兔,不得不開始接觸評鑑準備工作。
3月23日,趙院長邀請評鑑委員來慈院進行預評,這是羅崇祐第一次認識評鑑,也才真正見識到評鑑委員的實力。
其中,讓羅崇祐記憶最為深刻的,是在供應室時,委員非常認真地盯著天花板看。由於外科醫生從未踏入供應室,對於委員注意到天花板的落塵及髒污,甚至滴水都有可能污染外科器械的細節,都令他大開眼界,也真正意識到評鑑準備的重要性。
透過評鑑準備,羅崇祐深刻體會到「一刀一線,當思來處不易。」(攝影/盧義泓)
四月份,醫院的預評準備到了緊鑼密鼓的時刻。羅崇祐在準備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對醫院的電腦系統並不如想像中熟悉,也有許多不足及需要更加努力精進之處。六月份,他開始跟著慈院的長官們全院走透透,參訪各單位的同時,發現原來醫院中,有這麼多未曾去過的單位,以及有這麼多一起努力工作的同仁。
準備評鑑的過程,可說是一趟學習之旅。古人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而羅崇祐則深刻體會到,「一刀一線,當思來處不易。」從前他認為,作為一名外科醫生只要進入開刀房,永遠都有最乾凈的器械及最完備的器材,等著他們進行手術。至於手術完成後,器材還要由開刀房的同仁送回供應室進行清消,甚至病理科的同仁,辛苦進行標本固定後完成的病理報告,都是他在平時執業時不曾想到的。
「我們所開的每一臺成功的手術、每一次治療成功的病人,背後都是這些我們完全沒有見過面,但是默默在努力的同仁一起達成的成果。」羅崇祐說:「感謝院長的指派和長官的陪伴,讓我能夠深度學習這些事;更重要的是讓我在日後的行醫、執行臨床業務的過程中,用一顆感恩的心,去感謝我們慈院默默努力、孜孜不倦的所有的同仁。」
【2023年7月27日臺北慈院醫院評鑑溫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