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清香
2023年7月中旬,臺北慈院迎來醫學中心評鑑。距離上一次醫院評鑑時隔七年,期間新冠疫情來襲,打亂了醫院許多節奏,加上原有醫護人員更迭頻繁,評鑑準備成為院內同仁的一大壓力。王端正副總執行長打趣地說:「醫院評鑑對同仁是『步步驚魂』,而評鑑委員卻是『步步驚奇』。」
究竟是如何做到讓委員驚艷的呢?臺北慈院同仁於7月27日上人行腳臺北時一一細說。
游麗穎表示,「小蜜蜂、快打部隊、粉絲團」是此次醫院評鑑的一大助力。(攝影/范宇宏)
「小蜜蜂、快打部隊、粉絲團」,企劃室游麗穎表示,除了為全院同仁進行許多考前總複習外,這三種人是醫院評鑑一大助力。她提到,評鑑委員連續幾天在全院走透透的過程中,身邊有一群人陪著,就如「小蜜蜂」嗡嗡嗡的將委員提問傳給相關單位,以便能用最快速度處理及回復。
那麼,誰又是處理委員提問及建議的「快打部隊」呢?答案是全院同仁。就如工務室同仁提到,當委員走到核醫部門,建議某個位置需要加裝監視器時,工務部門即刻在半小時內完成;委員走到急診室,問及監視器配置圖時,職安部門火速提供一張簡報圖示......如此積極處理建議及跨部門的神救援,讓委員驚艷不已。
來自大臺北地區三千四百多人次的志工,是臺北慈院背後堅強的守護。(圖片來源/臺北慈濟醫院提供)
除了全院上下一心,更少不了一群龐大的「粉絲團」,他們是臺北慈院背後堅強的守護。評鑑前,共有來自大臺北地區三千四百多人次的志工,將醫院從天花板打掃到地板;也是靠著志工接力,將總計長達七公里的欄杆重新上漆。種種守護醫院如家的行動力,讓工務部門同仁讚歎:「志工是最快速的反應部隊。」
此次醫院評鑑,希望從目前的「準醫學中心」升格為醫學中心,其中的心路歷程,讓醫事室蕭仁良主任笑說:「要拿掉一個『準』字,連作夢都會夢到評鑑。」他表示,所有的準備不是一時,而是天天都在準備。
蕭仁良主任表示,所有的準備不是一時,而是天天都在準備。(攝影/范宇宏)
蕭仁良話鋒一轉,感性的表示,評鑑前一天深夜十一點多,他收到一張部門內幾名二十多歲同仁的合照。他納悶:「資料不是都準備好了,怎麼還加班到這麼晚?」同仁告訴他,原本要抽查的病歷由一百五十本,臨時增加到三百本,因此幾名同仁約好一起留下來完成。原來,這群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早已將評鑑當作日常工作在準備。
這也應證了張恒嘉副院長所說,醫院評鑑就如同修行的四修法般,是長時間的累積(長時修),平常就要做好準備(無間修),並全力以赴(無餘修),以及尊重修。
臺北慈院同仁合唱《阮的心惦在這》,感恩證嚴上人、常住師父及所有志業體同仁的支持與祝福。(攝影/盧義泓)
溫馨座談尾聲,在場的臺北慈院同仁合唱一段《阮的心惦在這》,以感恩證嚴上人、常住師父及所有志業體同仁的支持與祝福。上人亦予勉勵:「新店,『心惦』,一心一志,團結、真誠之心凝聚。」
一段充滿壓力的評鑑準備,全院合心協力,所為何來?如趙有誠院長所說,升格為醫學中心,不是為了要PK掉哪一家醫院,而是承擔更重要的責任!
【2023年7月27日 上人行腳臺北慈院評鑑溫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