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面目──百年古蘭經的逆旅(三)

0觀看次
A- A+

撰文/明靜(寧蓉)

◎修復心中淨土

土耳其胡光中師兄從伊斯坦堡舊書文物市集搶救擁有500年歷史的手抄本《古蘭經》,由於年代久遠,書本早已殘破不堪,上頭布滿塵土與黴菌。(攝影/楊景卉)

這本阿拉伯文《古蘭經》有火燒、泥土的痕跡,徐美文推測它歷經過戰爭與地震,書頁裡有疑似血跡、泥土、花瓣、男性毛髮、植物種子,最多的是還在侵蝕書本的菸甲蟲。於是,必須先進行一周的低氧除蟲。

「這本書比較特別是,因為它每一頁都可以刷出很多很髒的東西,沒有一本書像這本《古蘭經》一樣這麼髒。不論是蟲咬的痕跡,或者是被破壞的跡象,都集合了各種書的病態。可能是因為它歷史太悠久了,而且它的紙質很類似麻紙也很堅韌,所以才能夠藏這麼多東西在裡面,這需要花很多的時間來刷。」

光清潔工作,每一頁至少要做五、六遍以上,才能真正清得乾淨。「希望全部修好後,上人拿到書後不要再摸到那些髒的東西。」善良單純的徐美文心思細膩周到。

「疑似血跡的部分,我們也不去清洗,會尊重書本當時的東西,尊重歷史。」徐美文還從書本裡清出了大量的毛髮、蟲食便便,還從大小不一的書頁中找到五人以上的抄寫痕跡,而這些文物、證據,也都被很好地分類保存下來。

「每次檢視都可以發現當初上人翻書時看到的『小螞蟻』,牠其實是一般古書常見的菸甲蟲。書裡至少有三種書蟲,簡直就是一個蟲窩。」一隻隻不到五厘米的蟲子,修復師也不殺生,用好紙好生招待,養在透明瓶子裡。

徐美文以不破壞書本、紙張結構為原則,用軟毛刷一頁一頁的清潔後,再用橡皮擦及橡皮粉,進行乾式清潔。之後將五百多頁的手抄《古蘭經》重新編碼,接著將封面與書頁分離。

國立臺灣圖書館圖書醫院修復師徐美文,仔細清除封面上的蟲蛀、發霉。(攝影/楊景卉)

「這些好不容易把它拆下來,但困難卻是接踵而來。如果要做很精細的修補,其實,要花很多的時間。但是,不花這些時間是不行的。因爲少了一個步驟,對古書來説,都不是件很好的事情。所以,在修復的過程中,我們也碰到了很多的困難,最大的困難是──紙張。我們發現,那個年代中東的紙張,跟現在一般市面上的紙張很不一樣。」徐美文說。

徐美文坦誠,「接下任務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其實心裡很忐忑、惶恐,這本書真的太古老了,尤其最特別的,它是手抄本。」後來評估書本的紙張是用「從唐朝傳到大食的造紙技術所抄製的『麻紙』」,就開始比較有信心了。

她表示,爲了修復古籍「修舊如舊」,中間歷經許多困難,甚至找了多家造紙厰,也製作不出類似的紙質。最後,想到自己曾經買過的一款日本麻紙,竟然就在自家倉庫。

終於找到與百年《古蘭經》紙質以及年代相仿的日本白麻紙。為了讓紙張的顔色更貼近《古蘭經》,開始調整修復方式,徐美文決定自己染紙。

百年古籍紙張使用的染料,絕不是現代顔料。因此,徐美文決定從植物染或礦物染等古代顔料著手。

2021年8月都在研究染料,但怎麽試都無法符合原本經書的顔色。直到有一天徐美文突然想到,中東地區沙漠多、綠洲少的特性,因此改用礦物顔料。將原先使用的松煙墨、硃砂、藤黃略作調整,藤黃以礦物黃替代。

「我覺得最困難的是,怎麽找對那幾樣染料,再有就是比例也很重要,以前的師傅靠的是經驗。可是,這本《古蘭經》的修復,是沒有師傅的,一切從零開始。」徐美文悠悠的嘆道。

徐美文花了八個月時間,從找紙、調色到染紙,力求重現《古蘭經》本來面目。(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圖書館提供)

幾經調配、測試確認配方比例後,採取邊修復邊染紙的做法,團隊成員合力協助。「在此過程,特別感謝團隊的合作,我一個人沒辦法染幾百張紙。」隊員們的鼎力相助,讓徐美文心生感恩。誠如上人所言:「天下之事,非一人之力所能為也。」

徐美文花了八個月時間,從找紙、調色到染紙,力求重現《古蘭經》本來面目,過程的心路歷程就是「遇到困難解決它」。例如手抄本遇到黏著劑、水分就會暈開,要想辦法克服。

她表示,修復頁面上還需貼合保護文字的「典具帖」,這是日製薄如蟬翼的紙,用於保護古籍修復頁面後的紙張。如何用漿糊來貼合易破裂且價格昂貴的「典具帖」紙,又是一個困難的挑戰。她笑說:「光是貼合一頁,就要花上半天的時間。」

不止如此,在進行補紙時,還透過裱畫技術,增添《古蘭經》的美感。

學過書畫裱褙技術的徐美文,借用這種方式來補破損的紙張。「我應該是第一個把書當成畫來修補,讓每一頁的《古蘭經》,都像一幅畫。」而她溫柔細膩的堅持,無形中也增添了百年《古蘭經》的藝術性。

為了尊重伊斯蘭教與佛教,徐美文開始不吃豬肉也盡量素食,復刻本不用皮革。她表示,自己不是佛教徒,也不是伊斯蘭教徒,秉持尊重經典的心來從事修復工作。畢竟,這本書的壽命跟承受過的天然與人爲災害,都遠遠超過大家的想像。

徐美文說:「2022年5月找到最合適的方式,加上遵守伊斯蘭教禁忌或吃素,進度真的比較順利。一開始我的速度挺慢的,但是從我開始不吃豬肉,就修得滿快的。那個時候很神奇,一天還可以修個四、五張。」

博學、聰慧、心思細膩的徐美文喜歡讀書,也善於思考。她說自己看了許多中東歷史、書籍等,才知道當時能夠抄寫《古蘭經》是要地位很尊貴的男性,我們透過專家發現這本有十幾位手抄者,從書本留下來的毛髮也可推斷大部分是男性在閱讀,可以呈現當時中東的社會風氣。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