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楊慧盈(高雄)
攝影/周幸弘
「哇!真是太可愛了!」、「好療癒的娃娃,真想帶回家去!」面對可愛的小物,總讓人無法抗拒,讚歎連聲響起。
上人會客室裡,來自臺南的楊碧蓮和高雄的李蔡碧雲,分別帶著團隊及個人的巧藝作品回到精舍,在上人案前的方桌上,井然有序地鋪排著,準備師徒相會時呈給上人。
◎針線串情緣 法親合心行
楊碧蓮善用回收廢棄布料製作小玩偶,成為獨一無二的結緣品;圖為「生肖玩偶」。
因疫情阻撓,高雄線上讀書會團隊在睽違三年後,終得於5月26日再度履行與上人一年兩度「回家」的承諾。
「十年磨一劍,一朝試鋒芒。」走過十周年,線上讀書會至今擁有五十三個團隊,跨區、跨國成員已逾五百人,此次藉著回到心靈故鄉,除抒發想師之情外,也要將這一年的成果和心得,與敬愛的上人分享。
上人悉心聆聽大家分享的同時,偶爾也會拿起「生肖玩偶」輕柔地注視及摩挲著。
負責設計布偶造型的楊碧蓮,是位室內設計師,她善用回收廢棄布料製作小玩偶,並賦予全新面貌,成為獨一無二的結緣品。此舉也吸引了一群大愛媽媽及同好者,一起來學習縫製各式手作品;「土敘大震」、「弘法利生」、「浴佛日」的義賣作品,都有大家用針黹付出的美麗身影。
耗時一年「桃你喜歡」的「手工環保壽桃」,是臺南超級阿嬤等團隊成員,為祝賀高雄線上讀書會十周年所縫製。值得一提的是,楊碧蓮的廢布玩偶教學,讓她與獨居的謝阿嬤結下深厚的忘年情誼。
加拿大返國的郭亮君師姊(左),代表高雄線上讀書會為阿嬤披上特製背帶。
楊碧蓮向上人分享,八十二歲的謝阿嬤,十年前失智,醫生建議找阿嬤有興趣的東西讓她學習;因為阿嬤車縫手作很厲害,便從貓頭鷹開始教起。自從阿嬤加入手縫行列後,失智退化變緩,一年更可量產四、五百隻動物作品;而布偶義賣義舉,還曾登上YMCA老人學苑雜誌,成為佳話。
呂美雲老師補充,3月15日高雄線上讀書會十周年慶這天,特別邀請楊碧蓮帶著謝阿嬤前來;同時準備了為感謝阿嬤而特地製作的背帶,並由遠從加拿大返國的郭亮君師姊,代表團隊為阿嬤披上。此禮頗受阿嬤青睞,她甚至披著它參加義賣活動,成了最佳活廣告,增加不少來客詢問度!
◎回收領帶做成鞋 阿嬤巧手人人誇
李蔡碧雲仿效靜思精舍師父早期的手工之一,將領帶變成嬰兒鞋。(右圖來源/大愛新聞截圖)
來自高雄的李蔡碧雲師姊,現年九十歲,耳聰目明,隨著大團隊行進無落後,精神與體力令人佩服。
李蔡碧雲年輕時是位裁縫師,回收了不少領帶,有些連標籤都沒拆。她左思右想後,決定仿效靜思精舍師父早期的手工之一,將領帶變成嬰兒鞋。李蔡碧雲說:「老人家通常很難有工作,這些人家不要的東西,我們撿回來惜福,很好的布才做領帶,全世界可憐的人很多,我就想說做一做捐出去。」
除了做鞋之外,李蔡碧雲也縫製具有「包中」祝福之意的小粽子,送給即將考試的莘莘學子;而「粽串」,也意喻「法脈相傳,慈濟宗門綿綿不斷。」
上人接下數串粽串,鼓勵李蔡碧雲要繼續做,不要停歇,這些粽子將與海外慈濟人結緣。李蔡碧雲開心地回應:「上人,我有歲數了,出門一趟跟著大家走真的覺得很吃力,但我會繼續做下去的。」
李蔡碧雲縫製具有「包中」祝福之意的小粽子,意喻「法脈相傳,慈濟宗門綿綿不斷。」
上人聽到、看到這些老人家的故事,不斷頷首微笑表示肯定,並以輕鬆的口吻告訴大家,自己過去的手也很巧,曾親自縫製僧服上的「五十三參」(註)。期許人人要學習善財童子的參學之道,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智慧的海綿」,學習他人的優點,反觀自照,自利利他,成就別人。上人的這番話,不正與讀書會有五十三個團隊不謀而合嗎?
「針線情」與「讀書會」殊途同歸,共同承接上人的祝福,而高雄線上讀書會也將再跨一步,成立第54個功能團隊—「針線情,串連愛」,希望透過「傳功夫,搏感情」,陪伴長者手作,點燃長者的生命熱火,照亮別人也照亮自己!
註:僧服在前領的中段有五十三條線縷,是為了增強衣服耐用而設,也寓意要向「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