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徐翠苓(花蓮)
2019年10月17日,花蓮靜思精舍舉辦首屆清修士受證儀式。(攝影/黃筱哲)
2019年10月17日農曆9月19日,是「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也是慈濟清修士首屆受證的大喜之日。
「清修士」是證嚴上人為願意清淨修行的居士設立的制度,也是靜思法脈的特色。清修士沒有家業的牽絆,以出家精神恪守僧眾的規矩;以在家形象入群處眾,並在慈濟志業發揮良能,以精舍為家,以眾生為己任。
2023年5月26日至28日,是清修士說明會的日子。「我們在找『有志一同,有共同理想的人』,可以在付出中學習真理,讓自己變得更好;用生命實踐慈悲、增長智慧,一同扛起慈悲濟世的天下米籮。」
清修士說明會的文宣裡,沒有年齡的限制,但是來自馬來西亞,今年五十六歲的羅秀麗,自認早已過了成為靜思精舍常住及清修士的年紀,所以她只能發願:「下一世,我一定要做上人的出家弟子。」
羅秀麗自認已過了成為靜思精舍常住及清修士的年紀,所以她發願:「下一世,我一定要做上人的出家弟子。」(攝影/唐江湖)
今年年初,羅秀麗隨著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團隊回精舍,向上人分享在尼泊爾悉達多學校舉辦親子運動會的點滴。分享圓滿時,身旁的師姊說:「上人,她單身。」這句話,成就了她這一生不敢奢望的「以精舍為家,以眾生為己任」的清修之路。
回想去年報名參與尼泊爾教育團隊到今年年初返臺,有太多的「不可思議」發生在羅秀麗身上。
由於上人希望佛法重返佛國(尼泊爾),而羅秀麗也想透過《靜思語》教學,回到藍毘尼佛陀的故鄉。她本是體育博士,也是馬來西亞師範學院的講師;公務人員要出國,必須在一個月前提出申請,只剩一個星期的時間,羅秀麗很擔心無法如願成行。
「因緣不可思議,承辦人員竟然在一個星期之內,通過我出國的申請,讓我如願到了藍毘尼。」羅秀麗喜出望外。
慈濟志工在尼泊爾藍毘尼帶動二十五所學校舉辦親子運動會,在器材匱乏的環境下,團隊就地取材,與校方配合共同來成就。(攝影/RajKumar)
第二個不可思議,則是在慈濟關懷的尼泊爾六所學校中,她湊巧被安排在要舉辦親子運動會的悉達多學校,正好可讓她發揮體育專長;而這場運動會,家長、老師和學生都很歡喜。
自藍毘尼回到馬來西亞不到二週,團隊便計畫要回臺灣向上人報告尼泊爾的慈濟志業。「慈展(羅秀麗法號),妳也一起回臺灣,向上人分享悉達多學校親子運動會的成果。」
由於才剛回國又要立刻申請出國,羅秀麗向承辦出國申請的書記詢問:「可以讓我出國嗎?」
「老師,沒關係,您去,可以的。」書記馬上批准她的出國申請。
哪裡知道因緣如此不可思議。就在回到臺灣,要與上人分享的前一天晚上,她收到通知,「慈展,妳確診了,明天不可以進精舍。」
隔離在國際寮房的羅秀麗,覺得不能進精舍,應該也是不可思議的因緣。「我相信冥冥中已經註定好的,我要好好反省自己,要把握因緣,不管發生什麼事,我都要接受。」
佛心師志胸花。(攝影/羅勇輝)
到了要回馬來西亞的那一天,羅秀麗收到了可以進精舍的通知。終於可以近距離親近上人,她歡喜得輕飄飄,除了和上人分享親子運動會,她更跪下來哽咽的向上人說:「上人,我要佛心師志。」
上人問:「一心一志嗎?」
「是的,我很堅定,一心一志。」羅秀麗堅定的回答。
上人再問:「沒有後悔?」
「是的,沒有後悔。」
旁邊的師姊立即大聲補上一句:「上人,她單身。」
「好,給妳清修士。」上人回應。
「我心想,上人好像掃描器,知道我的願。因為我有發願,我知道這一世出家是不可能了,超齡,清修士也超齡了。所以我發願,下一世我一定要做上人的出家弟子,生生世世跟隨上人出家。」羅秀麗強調,「我是發願下一世喔!沒想到上人給我清修士,滿了我這一世的願望。我一定要好好把握。」
上人期許大家,要靜觀自己的生命,提升生命的價值;好好把握時間,把生命換成慧命。「清修,心能寡欲清淨最重要,還要做到『克己』。克己,就是靜思法脈的精神,也就是克服自己的心。除了要面對外境的人事磨練,也要能夠降伏自己的心魔。」
所以,「清修」不是清修士的專利,而是每個靜思弟子的日常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