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純霞(花蓮)
繪圖/曹雲淇
世界甚麼時候可以和平?大哉教育,淨化人心,是根本的下手處!
「世界甚麼時候可以和平?」在人文志業3月23日分享的簡報中,這個主題懾住在座的目光。
人類渴望和平。但自有人類歷史以來,你爭我奪的戰事,沒有停歇過;殺戮戰場的血跡,沒有乾涸過;家破人亡的淚水,也沒有停過。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人類的大歷史。
上人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台灣被迫加入這場戰役。戰爭對平民百姓的殘酷傷害,上人親自見證。
「空襲警報聲、人們驚惶奔逃躲進防空洞,及轟炸過後每每走出壕洞看到慘不忍賭的景象,這些記憶,是驚駭猶存!」上人憶起當年的場景。
世界甚麼時候可以和平?大哉問。
維基百科的戰爭列表中,從二○○三年至二○二二年二十年間,世界各地爆發的武裝衝突和戰爭就有六十八起大小戰事。而二○○三年的戰事中,仍有持續進行至今......
《戰爭與和平》是俄國作家列夫‧ 托爾斯泰在一八五六年創作的巨著,這是一部史詩性的長篇小說,家喻戶曉,也拍成電影。
書中大意是十九世紀初,俄國抵抗法國拿破崙入侵期間的故事。當時在歐洲所向無敵的拿破崙,把他征服的目標指向俄國後,展開了一場殘酷的戰爭。
人類一直追求什麼?書中,托爾斯泰表達的重點並不是戰爭本身,而是戰爭帶給人民的苦難;也寫出戰爭的殘酷,及當中人性的痛苦、矛盾與掙扎。
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多麼幸福!
這部巨著的故事情節,也反應當前我們身處在大動盪時代,應當借鏡!
「如果那些邪惡的人聚集在一起,能夠成為一種力量的話,那善良正義光明的人,也應該這麼做。」這是《戰爭與和平》動人的名言,也正切入我們面對動盪的大環境,迫切需要建立的心態。
善與惡的拔河?那一邊會贏?答案絕對是「人多」的一方會贏!
慈濟基金會公布的二○二二年全球慈善足跡,達一二八個國家地區(截至二○二二年底)。
檢視這些國家地區,大多是內亂外戰,或者政治動盪、社會問題叢生、民生經濟蕭條、人心不安......
全球慈濟人本著人道援助的精神,走入這些國家地區,無法計量造成苦難的因素。此攸關生命的課題,就必須以「尊重生命」為前提,戮力救援黎庶。
「今處末法劫濁時期,人心『貪、瞋、癡』三毒熾盛,造成天災人禍頻傳,無數生命飽受威脅。」證嚴上人憂心普天下苦難偏多。
「惡與善不斷在拔河,所以要趕緊加快淨化人心的腳步。」
「戰爭的源頭來自人心不調和,互相對立、衝突,才會產生戰爭。」上人更進一步指出,「人與人之間,每天也發生很多無形的戰爭。」
「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是上人日日、月月、年年的願力與使命。
要天下無災,一定要有祥和的社會;要有祥和社會,一定要淨化人心。
「淨化人心」,是源頭!
世界甚麼時候可以和平?大哉教育,淨化人心,是根本的下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