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發心 時時行善

0觀看次
A- A+

撰文/黃宗保(彰化)
攝影/陳淑貞

二〇二三年三月十一日,彰化區榮董團隊陪伴實業家及其眷屬二十三人,回到靜思精舍拜會證嚴上人。

此次回來,實業家們帶上七個貼有紅紙的菜籃,上頭分別寫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感恩」。這一擔一擔的物品,都是彰化區實業家誠心馳援土、敘賑災的物資。

進入精舍,一路上扁擔兩頭晃,擔子在年長實業家肩上看似輕鬆,內心卻不輕鬆。事業傳承下一代後的掛心放不下,退休後如何活得更有意義?日子如何才能過得更快樂?凡此種種,都是他們當前心頭上最大的擔憂。

當我放下攝影器材接手扁擔上肩時,突然感覺到,它在我心頭怎麼也是如此沈重。原來,菜籃裝著的是團隊重重的責任與使命。

團隊為接引實業家,從去年十一月開始籌劃,近四個月來接受各種變化球,以及馬不停蹄的走訪邀約。過程中,秉持上人慈示募心募愛的準則,努力地邀請實業家參與上人座談。

座談會中,上人期盼大眾,每個人每天都要投竹筒。過去,上人要志工每天投五毛錢。每天存五毛,一個月就是十五元不多,為什麼不一次投就好呢?

因為,那僅是一次性的付出,上人期盼的是人人日日付出,善心善念綿綿不斷;而修行也是一樣的道理,要長長久久,不間斷地點滴累積。

都說修行要「前腳走,後腳放」,也就是要能放下;能前腳走,後腳放,那就是精進的在修行。前腳踏出是福,是利益眾生;後腳放是慧,是利己成就慧命。

慈濟許多的成就,非常需要榮董出錢出力護持,大家相結合起來就是大愛,造福人間,祥和社會,人人平安。能造福是智慧,但造福不可以沒有感恩心,因為這都是眾生給我們機會成就的福德。

人人要深入經藏,才能了解無常的道理,如果不懂無常,就會很害怕;深入經藏懂了佛法後,才知道如何做準備。

「來不及了!」以前不懂上人說來不及的真實意思;而今兩鬢斑白、視力昏花,才理解「是日已過,如少水魚」。

生命的寬度,就是把握當下;經過未能把握,就是錯過。人生最大的遺憾,就是該做的沒做,不能再遲疑了!對的事,做就對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