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無限希望

0觀看次
A- A+

圖.文/梁靜柔(嫣娥)

「因為家境貧窮,輟學兩年。後來父母湊到錢了,但因為不會泰語,沒有學校肯收;感恩最終慈濟學校願意接受。」小學伴小J(化名)哽咽說出心酸的經歷。

腦海浮現一片蔚藍天空,微微的徐風、綠綠的草坪,遙遠的樹林開滿了各色花朵的美麗景象。這是我第一次以大學伴的身分參與線上伴學,打破時空限制,走入清邁慈濟學校孩子的世界。

第一次在雲端和孩子相遇,發現孩子們的學習態度非常認真,談吐舉止有禮。上人創辦慈濟教育志業的精神主軸,正是「教之以禮,育之以德;傳之以道,導之以正。」清邁慈濟學校教師團隊們,秉持上人的教育理念,開啟孩子課業表現之外的人文底蘊。

科技,開啟了線上伴學的契機,也牽起慈濟大學與清邁慈濟學校合作的機會。小學伴來自不同家庭文化背景,透過線上伴學,學習用英語分享彼此的家庭、興趣和學習樂趣,關注國際難民與疫情議題,了解全球暖化與素食,體會人文教育等。小學伴積極學習,侃侃而談彼此的想法與感受,相互關心。

記得第一堂課,因為線上播放影片受到網絡不穩定的影響,耗用了小學伴等待的時間;第二堂課開始前,我吸取前次經驗,改為課前事先下載影片,雖然影片播放變得順暢,卻出現無聲音的狀況,當下唯有把影片網路連結貼給孩子重看。

有了前兩次的經驗,我不斷測試,學習如何克服技術問題。第三堂課,聲音與畫面終於平順播放;在這期間,小學伴一直默默的陪伴,從不因為技術問題而不耐煩。小學伴的善解、包容,給予我勇氣突破線上教學的考驗。

其中一位小學伴小J,在十六歲時從馬來西亞移居清邁,曾經因為貧窮而輟學兩年,但他很上進,改為在家自學,從不放棄學習的機會。

在父母親終於湊到錢供他讀書時,卻因不會泰語遭學校拒收;母親四處奔波替他找學校,終於找到願意接納他的慈中。小J非常認真、用功的學習,並努力取得獎學金,減輕家庭的負擔。

「老師,我明年會來臺灣讀書!」小J開心地和我分享這個好消息。他現在已掌握泰語日常對話能力,在師長們的關愛與啟蒙、大愛人文薰陶下,小J今年畢業後,將以公費生的身分,來臺灣慈濟大學深造。小J希望自己學有所成,並能回到培育他成才的清邁慈濟學校服務,繼續教育的使命,培育更多品學兼優的學生。

如何在遠距教學下,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同時能引起學習動機,都是一大挑戰;雖然只有七週的伴學,但適逢聖誕佳節,我隔屏送上自製的電子小卡片,並針對每位小學伴的個性,寫下不同的鼓勵話語。透過鏡頭來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給予打氣與鼓勵,一聲問候、一段支持和鼓勵的話語,讓冷冷的隔屏有愛且溫暖。

教育,是無限的希望,無論是實體課或是線上教學,都可以翻轉每個孩子的未來,也可讓愛源源不斷地延續下去。


(註):第二期慈濟大學與泰國清邁慈濟學校線上英語伴學計劃11月10日展開,為期7週的伴學,於12月22日圓滿結束。每周四晚間8點,6位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國際的大學伴聚集在線上,提供28位泰籍小學伴英語伴學。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