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好的安慰

0觀看次
A- A+

撰文/靜樂
繪圖/靜柔

安慰,不一定需要「言語」;「真誠」的陪伴、被溫柔的接納,都比說話來得有力量和溫度。

一天,朋友莉莉告知我們這幾位知己,她被醫師告知癌末。其中一位朋友拍拍她的肩膀說:「堅強一點,好好把這幾個月過完。」這句話讓這段友誼走到盡頭;莉莉歇斯底里大哭,說她再也不要見到這朋友。

我能感受她不被理解的悲痛,就像從心裡的傷口流出,撕心裂肺地灑落一地。

當我們看著身邊的朋友遭逢重大噩耗陷入悲傷而幫不上忙,通常情緒會比他們還焦慮,忍不住有一股很強烈的渴望:「你現在這樣難過很傷身,我要拉你一把。」這時,「關心」就會變成「說教」,不是絞盡腦汁說出一番人生道理,急著勸對方趕快走出來,就是說些加油打氣的心靈雞湯話語。

然而,言不及意的安慰會讓身陷痛苦的人感覺我們不是和他(她)「同在一起」;當我們想要去改變對方的感受時,我們就不是在「陪伴」了。

有一位六十七歲的阿嬤,長年照顧罹患脊髓型肌肉萎縮症的孫子,在志工陪伴下去見證嚴法師。證嚴法師溫柔對阿嬤說:「這是您的功課。」就在那瞬間,阿嬤長久以來承受的壓力,感覺被溫柔的接納了;同理的話語,就像打通了阿嬤的任督二脈。

阿嬤覺得自己被理解。因為她跑了很多道場,大家都對她說:「這是您的禮物。」(阿嬤覺得很難過,這不是禮物,而是沈重的負擔),也有人說:「這是您的業。」(阿嬤倍感難過了,苦上加苦。)

而證嚴法師說這是功課,讓阿嬤想通了一些事、看清了原本混沌的局面,學習慈悲的接受這個一輩子的功課。

證嚴法師總是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給予恰到好處的回應,反觀我們經常在投入訪視或災害後的關懷時,面對很多家庭各種難以承受的遭遇,因為不懂得如何安慰而糾結。

要如何感同身受?同體大悲?要如何說出合適安慰的話語?二○○○年二月二十八日證嚴上人的晨語開示:「平常我們說話,不要說一些没用的話,浪費時間也傷人感情。我們應該說話多思考,怎樣才能說出讓人心開意解,能讓人歡喜,我們自己也能輕安。」

當陷入不懂得如何安慰人,可以先問問自己:「如果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我能接受嗎?」「我希望聽到什麼話?」像印尼黃春福師兄夫婦先天聾啞,但他們用實際行動救助人、用肢體語言安慰人,這分發自內心的真誠之愛最動人。

悲傷其實是愛的延伸;面對噩耗,悲傷難過是「正常」的。走出傷痛無法講求快速與效率,此時他們最需要的是被理解──「原來我正在痛苦」;請允許他們悲傷,不要急著要他們停止悲傷。

我們不是要減輕他們的痛苦,而是減輕他們的孤單,陪伴他們在絕望中找到和解的方式。無聲勝有聲,安慰不一定需要「言語」;「真誠」的陪伴、被溫柔的接納,如輕拍他們的背或肩膀、握著他們的手,接住將要暈厥的他們,都比說話來得有力量和溫度。

真誠且剛剛好的安慰,可以在膚慰他人的傷痕時,成為別人需要的那一道光!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