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彭鳳英(明鳳)
圖片來源/甘涵亞
「淺藍色的制服胸口有兩位小菩薩,捧著慈濟會徽頭髮梳成兩個小辮子,就是我在泰國慈濟分會穿梭的樣貌。」甘涵亞指著螢幕上的簡報做自我介紹。
即將受證的甘涵亞(懿思)是慈濟人的第二代,從小就在泰國長大,她把握在臺灣念書的因緣,來完成培訓。
她記得母親張惠珍(心珍)時常帶著她到泰國慈濟分會。雖然當時不知道什麼是慈濟,但是,每到了晚上,就會站在梳妝臺前打開手語教學本,默默地跟著手語教學本上的手語步驟練習。每當遇到慈濟活動,就會站在臺上比著手語,這就是甘涵亞與慈濟最初的因緣。
到了青少年時期,父母親時常帶著她外出當小志工,記憶中,曾抱著募款箱在路邊、學校幫忙募款。2010年泰國靜思書軒開幕,下課、假日就會到靜思書軒幫忙端咖啡、整理桌面。除了志工活動,母親也拿小竹筒,讓他們學習存錢;竹筒滿了,就會到泰國慈濟分會將錢倒到一個甕裡,教導他們要懂得學習付出和感恩。
「國小時,有一次來臺灣,我跟師公上人說我要培訓當委員,然而師公上人告訴我大學畢業以後再受證,當時我非常的難過,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如今大學畢業,終於能夠見習培訓了。她感恩「在見習、培訓過程中很多師姑的陪伴,感恩佳穎師姑帶我走進見習之路,感恩我的母雞華娟師姑,還有新店區的每一位師姑。」
泰國分會執行長林純鈴師姊(慈婧,前)與志工協助搬運物資到當區難民窗口的住處。張惠珍師姊(心珍,第2位)(2021/06/24攝影/蘇品緹)
「自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疫情使泰國醫療崩潰,遠在泰國的母親、乾媽(泰國分會執行長林純鈴),還有泰國慈濟人合心合力突破萬難,創設義診中心,每當我想要撥電話給母親的時候,有80%的機率她都在通話中,因為她都在處理慈濟事。」
「白天,媽媽始終是在前往泰國靜思堂的路上,處理難民義診中心之事以及整理發放生活物資。晚上,總是在整理慈濟的報告內容,有時候聽到她用無力的聲音,總會感到心疼跟感動。」她心疼是因為身為子女,沒有辦法在母親身邊一同為志業付出;感動是因為母親以身作則,讓她深刻地感受到什麼叫做「在別人的需要中,看見自己的責任。」
泰國並不屬於聯合國的難民簽約國,難民既不受任何法律保護,也無法取得工作許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更是雪上加霜,慈濟志工持續展開紓困計劃,在9月20-21日,連續進行兩場發放活動,受惠難民家庭共1,443戶。張惠珍師姊(心珍)揮揮手,祝福難民平安賦歸。(攝影/黃娟)
父母親不僅僅提供他們無憂無慮的成長環境,最寶貴的是以身示教傳遞慈濟的價值和觀念,教導他們要善盡自己的本分事。甘涵亞深深相信,今生與慈濟之間有一分善因緣。
她慶幸能夠生長在慈濟家庭,才能自小茹素,有機會行善耕耘福田。就讀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研究所的甘涵亞,除了志工服務外,她想向上人發願,日後回到泰國,成為華語老師,盡自己能力、知識所及,不僅僅重視專業教育,更要以品德生活全人教育為目標,啟發學生的良能。
上人祝福她,妳有兩個媽媽都是很有典範的,她們發心帶動泰國慈濟人,造福多少人啊!雖然她常不在家,讓你們回家看不到媽媽,可是,她出了自己的家門,是投入在天下需要的地方去幫助人。所以妳要向媽媽看齊,也要感恩她是你們的典範。看到你們兄妹這樣的投入,真的很感恩。
(2022.11.19新店靜思堂溫馨座談/慈青、慈二、三代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