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大小魔王

0觀看次
A- A+

撰文/洪素養

「常常為了一個畫面,剪到三更半夜;有時候進入夢鄉,又突然想到,耶!這個影片應該如何修會更好?」靈感一來,再繼續挑燈夜戰。影視志工吳純菁,遇到剪輯困難時,總是一關一關的突破,彷彿戰勝大小魔王般;待影片完成,便能得到清淨無染的法喜。

11月15日,人文真善美志工與上人溫馨座談,由影視志工分享錄製《法華七喻》,以及心靈奇遇的歷程。

志工分享每一品的《法華七喻》心得各不相同,但是串聯起來,它也是一本慈濟人實踐後的《法華經》。(攝影:陳美文)

志工張翠娥表示,2019年起,各社區推動共讀《靜思法髓妙蓮華》品書會。大家將佛法融入生活中,改變自己也影響他人;由於佛法很難具象化,因此邀請志工一同分享讀後心得。

志工分享每一品的《法華七喻》心得各不相同,但是串聯起來,它也是一本慈濟人實踐後的《法華經》。「所以,從2021年開始製作《法華七喻》的影片,共做五十一支志工分享的影片,完成之後,上傳至資料庫建檔,再上傳youtube雲端、FB社群分享。」

人文真善美不只是追過去的歷史,就連現在在做的歷史,也要把它留下。志工從不會學到會,為了求更好的畫面,又方便社區的志工就近錄製,影視志工陳俊志、余春芳及朱清流、林雪花這兩對同修,為此還添購了專業設備、帶領團隊在自家搭起攝影棚,邀請志工分享,廣結不少好緣。

影視志工為了求更好的畫面,又方便社區的志工就近錄製,還添購了專業設備,帶領團隊在自家搭起攝影棚,邀請志工分享。(照片:余春芳提供)

「我們把資深的志工與新進的志工,都引進來上教育課程,學習《法華七喻》影片(製作),讓大家不斷地精進,做出來的影片,一直發揚,把歷史留存下來,這也是人文真善美往前的目標。」志工蔡謀誠說明。

「這叫做深輪,就是法聽進去,就像法水放下就要浸,浸到會濕,法有入心。讀書會很好,你感受的,用在日常生活,用什麼方法去面對家人、面對法親,如何度他。這叫深輪,這法有入心,只要用心就是真理。」上人聽到這裡,隨機逗教。

唯有親身經歷做過,才知道箇中的難度。拍攝之初,各社區影像、文字志工開始緊張;去年二月開始上萬榮奭導演的課程、觀摩影片、學習企劃等,但大部分的學員仍是有聽沒有懂。

影視志工吳純菁分享,南屯團隊為了真實記錄受訪者的心得及體悟,事前整理上人開示影片,以及多次線上開會討論,並觀摩品書會,與受訪者初訪共識內容。也藉共修的機會,「無形中成長自己的慧命」。吳純菁也體悟到,過程都是藉事練心,除了修福也要修慧。

 唯有親身經歷做過,才知道箇中的難度。(攝影:陳美文)

吳純菁同時分享了另一位錄影高手高玉全的夢境。三年前曾經有退轉念頭的高玉全有天晚上夢到上人到家裡關懷,因為他不敢面對上人,所以匆忙從後門逃跑,還摔了一跤。有人告訴他:「上人與隨師在頂樓等他。」他上樓後頂禮上人,上人對他說:「聽說你最近有事?」高玉全回答:「有事沒事只是在一念之間,弟子還在調適。」

過了一段時間,他又夢見上人在臺中民權會所,上人又說:「張廷旭都有把你錄的影片給我看,我知道你有在做。」那時他的心情平靜,也感受到上人對他的慈愛。這幾年,高玉全讀《法華經》,讀到〈窮子喻〉就覺得自己是那一個窮子,所以在拍攝影片時,便非常用心投入。

上人聽了這則夢境故事,非常慈悲的點醒他:「夢也是真,師父感受到,為他祝福。要勤精進,不要常常讓我找。」

拍攝《法華經》的過程中,志工各有體悟。文字志工杜玉萍分享,他們在每一個段落結束後,都會一起檢討成果。例如,慈濟職工陳美文除了拍照,還會在YouTube上面留言回覆。熱誠的精神,獲得團隊嘉許,得到最佳小編獎。大家以誠以情進入法華奇遇。杜玉萍讀到《窮子喻》時,回想自己在2002年,隨著靜思生活營回到花蓮精舍尋根,看見每個人都很想親近上人,「可是弟子不敢,我很像做錯事的小孩,站在遠遠的地方看。」現在終於明白,原來窮子回家了,心卻還在外遊蕩。

拍攝《法華經》在每一個段落結束後,都會一起檢討成果。(攝影:高玉全)

杜玉萍說,以前承擔文字總是絞盡腦汁,無論走路還是吃飯,都在想稿子怎麼寫。這一次,邀約了文字一同加入。三個人一起討論企劃比較沒有壓力,「我們有一個口號,『後浪推前浪,我們要一起到彼岸。』」文字團隊對自己鼓勵,要步步踏實做、踏實走。

而這位「後浪」就是去年才受證的周淑華,她認為加入團隊,彷彿上一所慈濟學校跟著「前浪」學習。參與品書會後,她感受上人所說:「一個人走得快,就像薰法香,是個人的吸收。一群人走得遠,就像是讀書會一樣,可以看到眾人的力量。」

上人聽到志工敬業的精神,欣慰地開示:「跟你們說感恩,若沒有你們去錄影、採訪,沒去拍、沒有文字,做過就沒有了。所以你們千千萬萬要替師父盡這分心。這也是師父可以報答大家的恩;把它編成書,這是慈濟的歷史。現在我只有一個心願,需要慈濟史,把它建立起來。若是精舍的工程要規劃,我也很期待,要有靜思閣,就是把這些歷史存下來;因為慈濟為社會、為臺灣、為人間做不少的(事情)。所以我們說『塔』是顯德,德就是這麼多人的愛凝聚起來;所以歷史存在那裡,這是永恆。要存就是要有紀錄,才有資料可出。」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