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米籮 我來擔

0觀看次
A- A+

撰文/朱英彥
圖片來源/螢幕擷取畫面

清修士鄭靜仁(左一),發願生生世世追隨上人,以出家人清淨身心,在慈濟志業發揮良能,分擔如來家業。(攝影/徐政裕)

11月19日下午,證嚴上人與北區二十二位新受證年輕人溫馨座談。清修士鄭靜仁分享,大學時期因參加慈青而認識慈濟,在慈青社參與醫院志工隊的經驗讓她非常法喜,也很喜歡精舍環境;因此在1999年大學畢業後,回到基金會工作。

之後,鄭靜仁成為清修士,發願生生世世追隨上人,以出家人清淨身心,在慈濟志業發揮良能,分擔如來家業。人生可以有很多選擇的方向,她鼓勵現場新受證的年輕人,如果有心願和家人的支持,可以終生奉獻慈濟志業。

◎第一屆慈青 黑髮轉白髮

洪易辰(本耀,中)是第一屆慈青,慈濟因緣已三十一年,今年為了陪伴太太施金秀(明照),而跟著一起培訓委員。圖為北區真善美志工浴佛前場勘拍攝地點。(2018/05/13攝影/游濬紘)

洪易辰(本耀)慈濟因緣已三十一年,身為第一屆慈青的他,今年為了陪伴太太施金秀(明照),而跟著一起培訓委員;施金秀也曾是慈青的一員,卻在二十六年後才正式進入慈濟大門。兩人初相識第一次見面,洪易辰穿著一身慈誠制服約會;共組家庭後,施金秀帶著孩子參加活動,等孩子稍長可獨立了,洪易辰問:「妳可以加入慈濟了嗎?」她回應「考慮考慮」後的隔天,一整套見習培訓制服出現在施金秀面前。

有一回,施金秀做完生活組清掃廁所的工作後,詢問主責志工是否可離開了,這位師姊看了看廁所,拿起刷子繼續刷。施金秀問:「您不是手痛嗎?」師姊回應道:「痛痛做,左手痛,右手做;右手痛,左手做。這是慈濟精神,做到好。」原來言教不如身教,她不禁自我警惕,無論是否穿上制服,處處都要遵守戒律,沒有分別僥倖。

1991年,洪易辰在光明寺看到一本《慈濟月刊》,內文提到花蓮慈濟醫院地基剛打好,卻突遭颱風淹水,全省慈濟志工蜂擁趕到花蓮救災,他被這分精神感動,道心更加堅強。心想上了大學後,要來找慈濟這個團體。當時慈青社初萌芽,他也成為第一屆慈青社員;看著三十年前上人親自為慈青挑選冬季制服的照片,內心依然澎湃不已。三十年後,資深志工陳淑美仍陪伴在這群資深慈青左右,而洪易辰也隨著時間由黑髮變白髮了。

洪易辰知道很多慈青學長,因為工作無法出來做志工,所以成立了「學長逐字稿團隊」;如有專訪資深慈濟人的音檔,團隊便協助逐字的部分。洪易辰祝福上人法體安康,再陪慈青三十年。上人再度輕拍左肩,祝福第一屆慈青要挑起重擔,愈重走得愈快;腳步快,才不覺得重。夫妻是福慧雙修,最能挑起慈濟的擔子,要發心立願,再接再厲。

時日已過,命亦隨減,上人叮嚀要好好把握,挑起天下米籮,有承擔、有責任,才是有價值的人生。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