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國帶來了特別的禮物

0觀看次
A- A+

撰文/魏玉縣

來自印度菩提迦耶的士楊(右),與來自王舍城的世國(左)一同前往探視身挺大肚的男孩山迪普,並評估後續就醫事宜。(圖片來源:佛教慈濟基金會版權所有)

來自印度菩提迦耶的士楊,與來自王舍城的世國,在2022年11月4日來到臺灣。11月13日那天,在慈濟基金會同仁林裴菲的陪伴下,到臺中靜思堂與上人溫馨座談,分享他們在當地推行慈善,以及關懷小男孩山迪普的過程。

士楊與世國都學習過中文,所以兩人都可以用流利的中文與上人分享。此外,兩人也在當天皈依上人座下,並且帶來一份很特別的禮物——菩提葉。

「我一開始不知道要送您什麼禮物,所以我去摩訶菩提寺找菩提樹的葉子;清晨四點去寺廟,是從樹上掉下來的。」(註)士楊雙手捧著這份「禮物」送給上人;上人有點喜出望外地接過這份禮物,拿在手上欣喜地說:「去撿的啦?(對,對)很香!」

◎一定要學習 才可以好好的幫忙

COVID-19疫情肆虐印度,慈濟本土志工士楊師兄(右)帶動親朋好友投入物資打包工作。(圖片來源:佛教慈濟基金會版權所有)

士楊與世國也在11月17日的志工早會上,分享他們進入慈濟後的收穫與體會。士楊提到,他在四年前就認識慈濟,一開始是在新德里幫忙慈濟,後來回到故鄉菩提迦耶,做一些發放的工作。

「在菩提迦耶做發放的時候,我發現,我們小小的幫忙,對那些人真的是很大的影響、很大的幫助。」士楊說,印度是個很貧窮的國家,他們後來想多做一些事情,但是發現不論是發放或是其他工作,都沒有那麼容易,「我們一定要學習有些事情,才可以好好的幫忙。因為不是我們想怎麼做,就可以怎麼做。」

雖然基金會有安排一些課程,但是因為沒辦法來臺灣,所以都是在網路上學習。來到臺灣後,他和世國都已經在努力學習中,「兩個禮拜以內,我們是真的學習很多事情。」

2021年11月至3月是比哈爾省的冬季,許多村民沒有溫暖的衣物與棉被禦寒。士楊師兄(右)訪視村民了解生活情形,評估後續發放事宜。(圖片來源:佛教慈濟基金會版權所有)

以環保為例,士楊就提到,在印度也有很多垃圾,但是臺灣人的觀念、習慣,在他看來真的很好。「你們喝東西、吃東西,會把碗馬上洗乾淨,但是印度不是這樣的,印度就是吃一吃就隨便丟。」除此之外,他還發現臺灣人,會立刻將喝過飲料的瓶子洗乾淨,然後再做分類,哪些是可以回收的,哪些是一般的垃圾。「在印度是沒有這樣的習慣,所以我在臺灣學習這些事情,回去印度,也會幫忙改變那邊本地人的觀念。」

接著談到教育,士楊說:「印度的教育是,特別在村裡面,比較偏僻的地方,那邊的教育是真的就像沒有什麼教育。」就因為很多村子裡沒有學校,所以孩子們沒有學習的機會。「我在臺灣有發現,你們的教育方式是蠻豐富的,有很多可以讓學生很容易學得到的方式。」

臺灣與印度不同的學習機會與方式,讓士楊有很深的感觸。「我們在臺灣學習到的,可能是有一些沒有辦法在印度,做得到一模一樣的。」士楊接著表示,但是他們可以想一想,可以用怎樣的方式讓印度人能夠接受。「首先就是,一定要讓他們習慣要念書,才有辦法做更大的、更好的事情。」

◎把經驗帶回印度 改變當地人的生活

王舍城志工世國師兄(左)前往那蘭達老人之家關懷,並為長者送來蔬果、大米等糧食。(圖片來源:佛教慈濟基金會版權所有)

來自王舍城的世國則提到,他加入慈濟大概有半年多了。「一加入慈濟後,對我來說,我沒有想到,我也可以做得到這麼好的,就是幫助人家的機會。」

世國首先為大家約略介紹印度當地人民的生活狀況,「他們的生活並不是很好,一般都是做『打掃衛生』的、種田的。」接著說到,自己來到臺灣後,真的學習到很多事情。尤其是到三重的環保站參訪時,讓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在環保站,看到很多老菩薩,他們一般都是(七)八十歲以上。」世國表示,臺灣的老人家都在環保站,很認真在做回收分類的工作,而印度的老人家都在家裡坐著看電視、等吃飯、等睡覺。「我沒有想到,(臺灣)這些老菩薩,都可以做對世界,對我們的生活有幫助的事情。」他希望回到印度後,可以幫忙改變他們的生活,更感恩上人給他們這麼好的學習機會。

◎智慧從教育而來 且不會被搶走

世國師兄(左)、士楊師兄(右)陪同9歲男孩山迪普及父母親,前往醫院進行各項檢查。術後住院一周後,山迪普在兩位志工的陪伴下出院返家。(圖片來源:佛教慈濟基金會版權所有)

除了慈善、環保與教育議題之外,對於醫療的部分,士楊與世國二人也很有感觸。「在印度的醫療,大城市都沒有問題。」士楊提到,印度是幅員遼闊的國家,土地面積是臺灣的九十一倍大。大城市的人有收入、有車,但是村子的人,就不一樣了,「就像佛陀古代的時候,就是二千五百年前的狀況,到現在沒有什麼大的改變。」

他舉王舍城的小男孩「山迪普」(Sandeep Kumar)為例。山迪普的四肢骨瘦如柴,卻挺著個大肚子。上人從一支影片中看到小男孩的畫面,希望能找到他;這項尋人的超級任務,就由士楊與住在王舍城,擔任中文導遊的世國來完成。

世國走遍七個村莊,才找到山迪普的家。他談到,山迪普當時的狀況很不好,走路很不方便,就連要蹲下來上廁所,也沒有辦法,「所以他的身體狀況是很痛苦、很困難。」

其實山迪普的家人,也曾帶著他去看醫生,但是因為家中經濟狀況不佳,他們無法到大城市找專業的醫師幫忙診治。後來在慈濟人的幫忙下,士楊與世國帶著山迪普,到新德里的醫院看醫生、做檢查。

世國說:「他(山迪普)的身體狀況,現在是非常OK的,他可以走路,他可以跑步,他的生活改善很大。」他們希望山迪普接下來可以繼續接受教育,「去念書,他的生活就可以改善,他的社會、他的家庭可以改善。」

世國更強調,一個人如果有錢,有可能會被人搶走,但是如果有智慧,是不會被搶走的。「智慧在哪裡?智慧就是從教育來的。」所以他在臺灣學習到很多事情,希望回到印度後,也可以做到。

◎心心念念 回歸佛陀的故鄉

士楊與世國透過影片,帶著上人「走到」藍毘尼園、菩提迦耶、鹿野苑等地。(圖片來源:擷取大愛臺畫面)

士楊與世國帶來他們在印度拍攝的影片,透過影片,帶著上人「走到」藍毘尼園、菩提迦耶、鹿野苑等地,也看到摩耶夫人廟的四支柱子。上人說:「四支柱子就是阿育王護持佛法,在那個地方建一個,就是要供養佛陀的僧眾。」

上人在隨後的歲末祝福中也開示,「我覺得我很有福,我不是歷代高僧的智慧,但是我很有福,我的福就是生在這個時代,而且科技發達、交通方便,我在不同空間、會客室裡,走入了佛陀的故鄉。」

現在的科技,也幫助上人得以印證佛教經典中的論述。「佛陀的誕生,佛法總是在那裡不斷地延伸,沒有那一位(悉達多)太子的誕生,就沒有修行、覺悟的大覺者。」就因為有佛陀,才能讓後代的人通達道理,「我相信,我不迷信,那樣的方向我也已經相信了,地點已經正確,時間探測起來也吻合,人間生活的生態也是一樣,所以我相信,但是,是感慨,為什麼到現在還是那樣窮啊!」

佛陀還未出家前,看到宮外人民生活的窮困,與宮內的生活享受是兩極化,這貧富懸殊的現象,讓他覺得這是不公平的。因此上人希望弟子們盤點自己,想一想,有沒有去看過苦難的家庭?有沒有看過人間的苦?「見苦知福了,所以我們還要再造福,我們要相信,這樣的方向就是,福是要集,集很多很多的好事、善事,善事就是結好緣。」

士楊跟上人分享時提到,他們在發放時一定會放上上人的法照,也會跟民眾介紹慈濟。(圖片來源:擷取大愛臺畫面)

上人也提到,他累生累世都一直堅定、保持這樣的信心、道念,所以累生累世跟很多人結了好緣。慈濟人知道上人要回報佛陀的國度,想在那裡幫忙建設醫療、教育,「大家很響應著我,所以我很感恩,這就是因緣。」上人更是期待弟子們累積愛心,「期待菩薩的精神理念,回歸佛陀的故鄉;化人間穢濁成為人間淨土,更需要菩薩道,從那裡真實打開,行菩薩道。」


註:摩訶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位於印度東部菩提伽耶(Bodh Gaya),佛教徒相信寺內的菩提樹(「摩訶菩提樹」)正是佛祖(佛陀)釋迦牟尼悟道成佛的地方,因此成為佛教四大聖地之一。摩訶菩提寺亦於 2002 年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資料來源:http://southasia.go2c.info/view.php?doc=inBodhGayaTemple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