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洪素養
「的確,回憶過去,那幾位都是活生生在記憶中,所以若是能找得到(資料),就要把它記錄起來。現在還有人提供,再久一點根本沒有人可以(說清楚),所以我很重視現在見證的真實歷史,就拜託用心多找、多建立。」寫好慈濟的歷史,是上人對所有人文真善美的期許。
2022年11月15日,中區真善美志工與上人溫馨座談,師徒一起回憶那「二、三、五人做慈濟」的歷史足跡......
志工張翠娥是團隊合心指標,也是促成慈濟史的重要推手。(圖片來源:連線畫面截圖)
志工張翠娥回想起早期上人行腳到臺中時,曾經向弟子說過,臺中就是「二、三、五人做慈濟。」這二人就是達宏法師與達彥法師;三人是在家弟子陳貴玉、林麗華、汪黃綉蘭。接下來才有其他人,繼續展開中區的慈善足跡。
「這需要一群有心人去追溯。」張翠娥說,2021年3月起,中區真善美志工在文史處同仁的帶領下,一步步梳理出中區慈濟足跡的雛型脈絡。有些慈濟人已經不在,有的身體功能衰退,因此文字志工必須克服困難,把握時間採訪資深慈濟人,把資料追回來,追時間也追人。
「兩三五人做慈濟」慈濟中區溯源彙編架構圖。(圖片來源:連線畫面截圖,資料來源:張翠娥,劉宇涵繪製)
志工張美齡是負責達彥法師的口述歷史。她得知志工陳俊吉與張雅琦夫妻,不定期會去大甲探望師父,所以這條線就此接軌。她巧妙地向達彥師父介紹《拓荒》內容,這是一本由志工撰寫,描述早期慈濟人在中部地區開枝散葉的過程,試圖勾起師父的記憶。
年紀已長的達彥法師看到相片,有些反應。透過看相片及所彙整的文稿,張美齡當面念給彥師父聽,師父聽得頻頻點頭,還特別叮嚀:「大師姊(陳貴玉)背我過河(訪貧),一定要列入。」
挽豆牽藤知源頭,進入慈濟才十年的張美齡,因查詢史料,更了解慈濟的源頭。她說:「成長最多的是自己,真的是分分己獲。」
「挽豆牽藤知源頭」,進入慈濟才十年的張美齡,因查詢史料,更了解慈濟的源頭。(圖片來源:連線畫面截圖)
為了求真,社區志工劉秀雅記錄的是志工林麗華,因林麗華已故多年,要再追回過去足跡,並非易事。為了口述歷史的完整性,她把自己化身為「偵探柯南」,一一探尋脈絡。
除了廣泛蒐集早期資料,她將影視志工陳祐隆在二十年前,所記錄的十幾支影帶,一一打上逐字稿,自此更清楚早期慈濟志工的足跡。」她跟林麗華的子女建立LINE群組,一起找線索;遇到不解的地方,也向資深志工們求證,「讓五十多年前慈濟在大臺中的足跡座標,慢慢拼圖起來。」
資料上記載林麗華曾經說過的話:「早期中區還沒人知道慈濟,幸好有出家師父帶著訪貧與勸募,社會大眾才比較相信。」劉秀雅表示,文字的記載正確,但是,「照片中這位法師,是達彥師父嗎?」她向許多人求證,得到了答案——不是,自此開始她的尋人之旅。
劉秀雅緣著時空推移,詢問早期曾經有接觸過林麗華的人,找尋相片中的法師,幾番詢問都得不到答案,甚至連同照片中的志工也無法確認。「讓從未與林麗華有時間重疊的我,偶而也要化身偵探一一去解題,因為一張照片,有可能就是一段歷史。」
劉秀雅因紀錄,了解慈濟五十七年來的歷史,也努力做個追歷史的人。(攝影/王秀吟)
劉秀雅在尋找法師的過程中,有一段奇遇之旅。事實上,她已由另外一個志工處得知,照片中那位法師,便是南投魚池南林精舍的惟俊法師。從事花藝的她,有一次在花店,看到一張卡片上寫著弔唁惟俊法師圓寂的字樣。依著這偶然的因緣,她搭上前往南投魚池南林精舍的車子,以最虔誠的心跪拜,送別惟俊法師。
從這一趟尋人之旅,劉秀雅才知道,早期不只有達宏法師、達彥法師護持慈濟,其實還有更多法師,默默鼎力相助的同道情誼。
劉秀雅表示,志工林麗華留下了一張很經典的照片,那是她載著達宏法師,穿梭街頭巷弄勸募濟貧的照片。那時候,他們經常一日三進三出,吃完晚餐又出門募款。「所以盤點林麗華師姊的生命故事,她一生勤耕菩提林,社區足跡步步生根,而這每一步,無不是與中區慈濟歷史的脈絡相連結。」
劉秀雅見證到因前人種樹,讓後輩順利接棒走入中區的人間路。她感恩有機會走入林麗華的生命故事,學習著豁達與付出;更能因此了解慈濟五十多年來的歷史,也努力做個追歷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