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魏玉縣
在環保菜園區的志工,起身跟上人打招呼,畫面極為溫馨。(擷取大愛臺畫面)
「上人,您看!那顆大頭菜,漂不漂亮?」「有沒有很大顆?」「上人,這(裡)是一塊大福田。」2022年11月14日上午,上人行腳東大園區,從朝山步道往下走到草坪區,又一路往上走,來到了環保菜園區。
園區志工陪在上人旁邊,你一言、我一語,每個人都把握這難得的機會,跟上人介紹園區的一草一木。
「哇——」只見有位志工,一腳跨進菜園,將最靠近步道的那株菜的菜梗一抓,往上一拔,一顆還帶著泥土香的大頭菜,瞬間映入大家的眼簾。眾人忍不住驚呼,拍手叫好。
上人見狀,也歡喜地說:「這個叫做『大頭菜』。」
一畦一畦的菜圃,順著地勢,種著各式各樣的蔬菜,每種蔬菜都長得飽滿結實。照顧菜園的志工們,個個都忙著自己手裡的事。
梯田似的菜畦,依著季節輪種應時的蔬菜,每棵都生意盎然。(攝影/魏玉縣)
志工林儼跟上人介紹:「種得這麼漂亮,他們都很會種(菜)。」
看到上人靠近了,志工江欣芝馬上抬起頭來。她告訴上人:「我五十歲寄放在(壽量寶藏)銀行,剩下三十多歲而已。」
上人聽了,也歡喜地回她:「還好師父有開一間(壽量寶藏)銀行,讓妳(五十歲)放在銀行。」
志工許天註抓起一串飽滿的地瓜,高興地跟上人說:「我媽媽一百零一歲了!」志工林文秀馬上接腔,「媽媽很健康,還在種田。」因為媽媽還很健康,所以許天註才能安心地在園區種菜,跟大家結好緣。
東大園區在尚未興建靜思堂前,林木蓊鬱,處處蟲鳴鳥叫,是個生機蓬勃的生態園區。(20080402攝影/管連修)
佔地4.45公頃的東大園區,位在大肚山麓,面向臺中市區,居高臨下的優勢,擁有遼闊的視野。尤其在天氣清朗之際,市區的大樓、道路,甚至在道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都清晰可見。
2013年未動工興建靜思堂以前,東大園區的林木蓊鬱,處處蟲鳴鳥叫,是個生機蓬勃的生態園區。在這裡,有個共修處,還有巧藝坊、環保站,志工進進出出,是個充滿人情味的社區道場。
靜思堂開始興建後,園區保留了大部分的植栽,許多樹木都原地保留。樹木隨著時間,有的長高、有的壞死,難免需要修剪,或者砍除。這大批截下來的樹枝、飄落的樹葉,又該如何處理呢?
志工嚴世川就提到,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他們買來了一部碎木機。園區修剪下來,或者是被強風吹斷的樹枝,他們就利用機器將樹枝打碎,再和上園區每日都有的大量落葉,集中掩埋,就形成了改善土質的最佳利器。
大肚山的紅土是當地非常具有特色的土壤,由礫石層風化而來的紅土質地細緻,排水性強,不容易蓄積水源,居民向以栽種地瓜、花生和蘿蔔居多。園區志工把用木屑為主要原料做成的有機肥,與原來的泥土攪拌之後,用來種菜、種花、種草,就成就了現在生機盎然的園區景象。
每月農曆十五清晨,志工集結在朝山步道上,虔誠跪拜。(攝影/管海玲)
每月農曆十五的清晨,一群群志工在朝山步道上,虔誠跪拜;大草坪上,曾經辦理草地音樂會;梯田似的菜畦,依著季節輪種應時的蔬菜,出班的志工們,午餐有了著落,剩餘的還可以拿來義賣。
雖然園區裡總有拔不完的草、掃不盡的落葉,但這是慈濟人共同的家。就如上人說的,這是法親的道場,也是慈濟人的慧命之家,因此他希望大家要好好照顧,「不要讓雜草叢生,要保持這樣青青綠綠的,每一棵樹都是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