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美宏
個性爽朗、愛與人聊天的李振玲(右),不管在什麼活動或跟任何人,都能輕鬆愉快的話家常。(20130914攝影/黃丈綸)
緣深不怕緣來遲。11月15日,李振玲(筆名李玲)在溫馨座談中,分享走入慈濟筆耕的因緣,還有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既寫實又生動,有令人無限唏噓,更多讓人會心一笑的。
◎緣深不怕緣來遲
回想當年跟上人的俗家姊妹同事十幾年,經常聽她提及慈濟助人的事蹟,卻無緣成為慈濟會員。
直到二十年後,同事才告訴她緣由,「不是不找妳,因為妳是天主教,平時又沒在拜拜,所以不敢邀妳。」
1989年搬新家的當晚,在一巷之隔的麵包店買麵包,看到櫃台上一本《慈濟月刊》,好奇的李振玲問老闆娘:「請問,這是花蓮那位建醫院的師父嗎?」
老闆娘說:「是啊,妳要加入會員嗎?」
李振玲爽快地回答:「是啊,我要參加。」
「那妳把住址跟電話留給我。」
隔天,黃麗芬師姊就到李振玲家了。不曾見面的兩人,一見如故,聊了快一小時。
晚上她又去買麵包,老闆娘一看到她就急著問:「太太、太太,有人來收功德款嗎?」
李振玲回她:「有啊,我們一家兩代都成為會員了。」
「這樣我就放心了。」想不到老闆娘這句話竟成為和李振玲最後的對話。
當天深夜,麵包店電線走火引發火災,老闆娘一家無一倖存。
隔天知道這個消息後,先生卓雲嘆了一口氣說:「老婆,我們要生生世世、代代相傳加入慈濟會員,來感恩這位老闆娘。」
◎後悔轉感恩
原以為做會員有付出就好,沒想到1993年的某一天,李振玲正在廚房煮飯;先生一回來就告訴她:「老婆,我告訴妳,我要提早退休,公文已經下來了。」
李振玲一聽,手中的盤子差點滑翻下來。心想:平常兩人常為了要不要關燈這類小事吵個沒完,這種大事竟然沒一起商量。她氣得顧不得晚餐還沒煮好,菜一甩、不煮了。卓雲解釋著:「我退休是為妳好,怕妳下班沒伴啊。」
先生的好意,李振玲不領情,隔天一早彼此也沒交集,各忙各的。下午,剛好黃麗芬來收功德款,李振玲隨口問:「師姊,請問慈濟有什麼事可以給卓先生做?」
黃麗芬說:「有啊,我們有一個筆耕隊。」因為卓雲在電台做台長,經常寫新聞稿,一聽到與「筆」字有關,他馬上說:「好啊、好啊,我要參加。」禮拜一退休,禮拜六,黃麗芬就接卓雲到台中分會(現在的民權聯絡處),向當時的筆耕隊隊長曾欽瑞報到。
原本高興把先生推出家門做慈濟,李振玲卻因為九二一地震,對他很不諒解。因為當時住的公寓,搖晃得很厲害,李振玲跑到兒子家,在兒子的汽車上睡了好幾天。卓雲當天接到慈濟人的電話,隔天就出門,到半夜才回到家;連續兩三天都這樣。
李振玲再也按捺不住怒氣,「你們慈濟是沒人啦,要你這個六十幾歲的老人天天出門?」
卓雲告訴她:「妳不知道,分會很忙。」李振玲憤憤地說:「那又跟我沒關係。」
地震後一個禮拜,回到家一看,電視剛好掉在先生的枕頭上,李振玲捏了一把冷汗,慶幸當時逃得快,否則先生就沒命了。轉念一想,「或許佛菩薩留下他,是要他為慈濟寫歷史吧。」
◎感動化為行動
幾年後,李振玲也退休了。她天天在家看電視或與朋友喝下午茶,卓雲邀約一同出門寫文稿,她總是回他:「不要找我麻煩。」九二一希望工程啟動時,有天,林瓊珠師姊來接先生採訪國姓國中校長,問她,「要不要一起去走走啊?」
「好啊。」這是李振玲頭一次跟著慈濟人出門。漫無目標地走在校園裡,看到剛下課的學生走來,自嘲愛講話的她,隨口問:「你們認識慈濟嗎?」
學生說:「我們不認識慈濟,但是他們來幫忙我們蓋學校,將來長大後,我們也要學慈濟幫助別人。」
學生這段話還迴盪在李振玲的心頭,不遠處,又望見一群身穿藍衣藍褲的慈濟志工圍在一起挑菜,「師姊,妳們哪裡來的?」
「我們從基隆來的,已經來一個禮拜了。」同是家庭主婦的李振玲很訝異:「妳們來這麼久,那小孩和家庭怎麼辦?」「家裡就交給先生或婆婆。」
李振玲難以相信,自己出門一天就不放心,而她們為了幫助陌生人,竟然可以一個禮拜不在家。
回程,李振玲向林瓊珠分享這分感動,林瓊珠趕緊鼓勵她,「既然有感動,就把它寫出來啊!」
寫作可是李振玲學生時代的強項,對她而言可說是「小菜一碟」。於是將當日的所見所聞如實的寫出來,「想不到,第一次寫文稿就被刊登在《慈濟道侶》。」這分殊榮,是引領她走進筆耕世界的第一個動力。
◎妳寫我潤 減低吵鬧聲
李振玲(右)透過長期的採訪,看見工地朋友把上人的法放入建設中,自己從中學習上人的智慧。(20091224攝影/吳啟志)
不怕生、反應快的李振玲很會找人聊天,但急性子的她,交出的文稿總有許多小毛病,必須有人把關。潤稿可是電台台長卓雲的專長,這重責大任他責無旁貸。
因有求於人,李振玲對先生的態度開始有了改變,她笑著說:「我比較不敢那麼兇了。」
積極投入筆耕的李振玲,接下興建台中慈濟醫院的工地人文記錄。「瓊珠師姊要我承擔半年,結果我做了八個半年。」
採訪中,工地朋友把工程當自己家來興建,汲取上人說的「多用心」,將石頭最美的一面呈現,是為了與路過的人結好緣。還有一位做景觀的師兄分享,當初答應上人留下來幫忙時,他馬上後悔了。心想「糟糕了!」沒先跟太太報備。沒想到回家,太太不僅沒跟他吵架,還對他說:「沒關係啦,師父這邊需要你,你就留下來。」
李振玲聽完分享,自我反省,「人家老婆這麼明道理,我當初為了卓先生天天早出晚歸,跟他吵個沒完。」工地裡看見菩薩精神,她開始懺悔自己的無明。
四年來的工地人文記錄,李振玲收穫良多。「所以我越做越歡喜,越做越想寫,越寫就越高興。」接下來文心南路「台中靜思堂」的興建工程記錄,和「中區榮董願力讀書會」,都是她長期承擔。
◎離開電腦桌 轉戰環保站
李振玲(左)承擔中區榮董願力讀書會七年,分享者的人生故事,是她學習的典範。(20100417攝影/洪利當)
「成為人文真善美志工是很有福報的,每次從採訪中,可以學到很多。尤其榮董讀書會,那些大菩薩的慈濟精神都是我學習的榜樣。」隨著年紀增長,近八十歲的李振玲無奈地說:「年歲漸長,眼睛開刀,視力銳減,該是傳承的時候了。」於是她決定離開電腦桌,轉投入環保。
離開電腦螢幕,走入環保站,李振玲(左三)在寶特瓶區成為「乖媳婦」,順理成章的當「班長」服務長者。(20180417攝影/吳啟志)
李振玲走路幾分鐘就能到「福興環保教育站」,她一踏入環保站,大家都問:「師姊,妳要來採訪誰啊?」
「沒啦,我要來做環保。」習慣她人文真善美的功能,大家一時會意不過來。
一坐下塑膠袋區,有人關心地說:「師姊,這裡要使用剪刀,你眼睛剛開完刀,危險!」一下子就被「退貨」,李振玲馬上轉換到分類區。看著像小山似的回收物,她不知如何下手,矮小的板凳,讓她起不了身;只好再另覓他處。
來到寶特瓶區,一看都是有歲數的長者,李振玲自然地用台語問好:「大家好。」想不到竟得到一句「乖媳婦」的回應。不明究理的她一頭霧水,經細問,才知道原來「婆婆」的台語和「大家」同音,話一說開,惹得現場笑聲連連。
第一天的環保之行,點燃了快樂的火花,李振玲決定留在寶特瓶區。原以為自己老了,沒想到在寶特瓶區,她是最年輕的,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千歲團的班長。
李振玲(左)與卓雲婚(右)後二十幾年的吵鬧生活,因加入筆耕有了改變,現又攜手在環保站,過著清平致富的日子。(20180417攝影/吳啟志)
◎留紀錄比留鈔票好
李振玲向上人說,「我將上人的法記在胸中,說在口中,並落實在生活裡。」她分享了一則小故事。
學音樂的孫女有天興沖沖地告訴她,「奶奶,我要幫百年的清水小學作校歌。他們都沒有校歌,今年才有老師作詞,經校長同意,找我來作曲。」
李振玲與有榮焉地說:「好啊,恭喜妳又有一筆收入了。」
孫女表示,雖然她一個禮拜不眠不休地在校慶之前,將曲趕出來,但是她沒跟校長收一毛錢,「奶奶,您不是常講,慈濟人送人家東西,還要向人家說感恩。所以我不但沒有跟校長收作曲費,我還要感謝他,讓我為自己留下記錄。」
孫女說:「留記錄,比留鈔票好。」
李振玲盤點生命價值,感恩筆耕二十幾年,讓家更圓滿,孫輩在耳濡目染下,也懂得付出的價值。
上人也開心地稱她:「一傳三代,真正是千歲團,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