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魏玉縣
上人在今年(2022年)10月下旬行腳高雄岡山園區時,於戶外對大眾開示。志工林文秀在電視上看到,所有會眾坐在大樹下,吹著和風聆聽上人開示;那樣的情景,令看的人都心曠神怡。
上人於(2022年)11月14日行腳東大園區,在戶外的大草坪對大眾開示。(攝影:魏玉縣)
隔天,她知道上人行腳臺中時,將在11月14日來到東大園區;於是她和志工溫春蘆提議,「岡山那邊的環境可以,東大園區也有這樣的環境。」加上上人從花蓮、臺東、屏東、高雄一路北上,一旦上人來到東大園區,一定會有很多志工,甚至會眾會一擁而上。
在保護上人的前提下,她和溫春蘆在園區逛了一圈尋找合適的點。兩人走到前陣子(8月27日)辦理慈善音樂會的大草坪時,異口同聲地說:「就是這裡!」是啊,在這裡,上人坐著就可以看到整個靜思堂。
「只要話講出來,大家就會有一些想法。」林文秀提到大家的反應。有人說:「好哇,我們是不是要搭個帳篷?」接著有人接腔:「要搭哪一種帳篷?」又有人說:「不要吧,我們也可以搭個像花蓮靜思堂旁邊的『竹軒』。」
東大園區的志工們知道上人要來,在七天內將「歡喜亭」打造完工。(照片:林文秀提供)
「竹軒?這個好!」馬上有人附議,後來大夥兒決定,來搭一座類似竹軒那樣的涼亭。
「要用竹子搭涼亭,竹子呢?」
「來買啊!」馬上又有人說了。
「不要用買的啦,那樣沒有特色。」說話的人是蘇新發,他說,東大園區從草創期,經過九二一地震,所有搭蓋的鐵皮屋、連鎖磚,都是拆了再用,用了又拆來再用。
於是大家就想到,東大靜思堂要興建整地時,將原來園區用的竹子拆下又搬到福科聯絡處。現在東大靜思堂快取得使用執照,已經不用再去租那間廠房了,所以可以再把那些竹子搬回來。
2013年時,志工在臺中市福科路租了一間鐵皮廠房,把原在東大園區的共修處和巧藝坊搬到此處。林文秀說,他們把園區拆下來的竹子,用來遮蓋廠房的鐵板和鋼樑,再加點簡單的裝潢,聯絡處才有個「家」的樣子;因為都在室內,所以竹子的保存狀況都還很好。
「我們講好了以後,趁男眾師兄還在打地基,我們一群娘子軍,就去福科拆竹子。」接下來,有的焊接鋼樑,有的鋸竹子、綁竹子,有的當搬運小工,有的送點心、茶水。七天後,在上人來東大園區的前一天傍晚,竹亭蓋起來了。
完工後的歡喜亭,日後將可提供來園區的人小憩之處,也可以在辦活動時,作為茶水供應站。(照片:林文秀)
竹亭兩旁的樟樹,是最佳的屏障,樹枝自然垂落在亭子周圍,青翠的樹葉隨著風,輕輕地打在竹子上,不時還會飄來微微的樟香。
當天因為來的人數太多,亭子前的空地容納不下,只好將上人開示的地方,往前挪到大草坪前的帳篷下。當上人緩緩地從朝山步道走下來時,還是走進亭子裡。
上人左右張望這間竹亭,用手輕輕地撫摸竹子,說了一句:「我好想在這裡坐下來。」眼看亭子裡擺了長桌和茶桶,上人是沒地方坐了,旁人聽了還不知如何回應時,上人幫大家解圍了,「沒關係,下次來再坐。」
「上人,這竹子,這連鎖磚,都已經用二十年了。」一旁的蘇新發和上人介紹。上人聽了說:「二十年啦,還在用喔?真好。」
處處綠意盎然的東大園區,每一草一木,在上人看來都覺得格外親切。(攝影:魏玉縣)
位在大肚山麓的東大園區,在上人來的這一天,不見平日的勁風,只有徐徐的微風吹來,以及片片的陽光灑落。由下往上看,東大靜思堂就矗立在大草坪邊;加上眼前的一片翠綠,彷彿在迎接多日來,一直待在臺中靜思堂足不出戶的上人。
「高興嗎?」「有!」
「這個地方有很親嗎?」「有!」
「這個就是我們的家。」上人拿起麥克風,對著草坪上的眾人說,「師父一踏步下來,心就很寬、很安,真正是很感動。」
風,靜下來了;雲,似乎也不走了。萬物在一片靜默中,靜靜地期待上人再多說一點話。
「我想,全省慈濟的靜思堂,沒有像這樣的寬闊,而且最重要的是人很親和,讓師父很感恩。」上人接著說,建築物是個硬體,可以透過規劃建設起來,但是人心是最重要的。「我們大家合和互協,這個地方就是我們法親的道場,就是我們的慧命之家。」上人又說:「慈濟人的智慧造福人間,這是一個菩薩訓練的道場。」
這成就慧命的道場,每一草一木,在上人看來都覺得格外親切。「大家要疼惜它,大家要好好照顧好,不要讓雜草叢生,要保持這樣青青綠綠的。」上人接著感恩大家對園區的照顧,「就像在照顧師父一樣。」
竹亭旁邊的朴樹和苦楝樹,從樹根長出來,樹幹就纏繞在一起,還能分別長得很茂盛,上人驚喜地說:「這是歡喜合抱樹。」(攝影:管海玲)
竹亭旁邊有兩棵樹,分別是朴樹和苦楝樹。這兩棵樹,從樹根長出來,樹幹就纏繞在一起,還分別長得很茂盛。上人走過時看到驚喜地說:「這是歡喜合抱樹。」
那麼,歡喜合抱樹旁的竹亭,應該取為什麼名字呢?有人說:「就叫『歡喜亭』。」
上人的行程匆忙,停留約一個小時就離開,但是只要來到,或是來過東大園區的人,看到這歡喜亭想必也會心生歡喜。想上人時,來到這裡,自然也會想到上人曾經走進這裡,也曾說,「我好想在這裡坐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