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魏玉縣
今年七十五歲的黃思賢提到,自己原是普通的生意人,現在還能這樣付出,是因為慈濟豐富了他的生命價值。(圖片來源:連線畫面截圖)
「在慈濟的國際救災中,我是一個後勤的士兵(Fill soldier)。」有豐富國際救災經驗的慈濟志工黃思賢,在臺中靜思堂對來訪的娜丁•瑪滋那女士(Nadine Maenza)如此自我介紹。
娜丁女士是美國官方「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前任主席,目前擔任美國民間國際宗教自由秘書處總裁。在2022年11月10日,與Bob Fu(美國民間國際宗教自由秘書處高級研究員)、瑤瑤女士(臺灣派駐美國協助難民安置宣教士),一同與上人會面,期待了解未來與慈濟在跨宗教合作上的可能性。
黃思賢對娜丁女士提到,自己住在美國四、五十年,原是個普通的生意人,甚至大學時是受洗的基督徒。在1989年回到臺灣時,見證到上人所做的一切,深受感動之餘,也從此改變了他生命的價值觀。
截至今年為止,慈濟人的足跡已在全球走過128個國家,「我沒有全部跑遍,但是現在進入我的腦子裡的,就是阿富汗。」黃思賢說,1998年2月4日,阿富汗北部的塔哈爾省(Takhar)發生芮氏規模6.1強震,造成超過五千人死亡、數萬人無家可歸。
上人請黃思賢(時為宗教處主任)和王志宏(《經典》雜誌總編)、謝景貴(時為宗教處高專),還有楊明哲(大愛臺記者),跟著愛德華‧亞帝斯博士(Dr. Edward Artis)及騎士橋國際救援組織人員(Knightsbridge International),一起進入阿富汗,送進抗生素等緊急醫藥用品。(註)
1998年,阿富汗東北方發生芮氏規模6.1強震,造成嚴重傷亡,慈濟與美國騎士橋國際救援組織(KBI)進行賑災,發放醫療藥品。(左起:謝景貴、黃思賢、王志宏、楊明哲,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我們出錢,愛德華博士安排安全的路線。」黃思賢提到,他們去到阿富汗,大概十天沒有洗澡,也到了大佛區,在那裡看到許多修行人。「人民生活非常辛苦,每天僅吃二個馬鈴薯果腹,瘦骨嶙峋的,很可憐!」
阿富汗是一個回教國家,當他跟災民談話時,他們以疑惑的口氣問,「臺灣在哪裡?」「你們為什麼來?」他跟災民們說,「上人告訴我們,不管你的宗教、背景或是膚色為何,我們的心,我們的血液都是紅的。」災民們聽了,忍不住掉下眼淚。這是在阿富汗,也是黃思賢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幕。
讓黃思賢覺得很悲苦的,是他第二次進入阿富汗的情景。那是在2002年,也就是在「九一一事件」之後。2001年9月11日,紐約世貿大樓被塔利班政府轟炸以後,他肯定布希總統一定會轟炸阿富汗,於是馬上打電話給上人。果然如他所料,所以上人希望他再次進入阿富汗,幫助戰爭的難民。
當時的阿富汗,到處冰天雪地,他們發放300多戶的物資,「我們只能幫助那麼多,所以對於阿富汗,我是有非常深的情感,一直到現在。」去年,美國拜登總統忽然自阿富汗撤兵,當年幫忙翻譯的阿富汗人,請黃思賢想辦法幫他們撤到安全的地方,後來也把他們送到巴基斯坦。
2002年,慈濟與美國騎士橋國際救援組織(KBI)援助阿富汗,馳援飽受旱災、內戰及阿富汗戰爭之苦的民眾。(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拍攝者/黃思賢)
黃思賢接著為娜丁女士談到印尼。「印尼是最大的回教國家,有很多大企業家,現在都是上人的弟子。」這些大企業家,為什麼都變成上人的弟子?他說:「上人告訴他們一句話,腳踩人家的地,頭頂人家的天,如果沒有去回饋,就會像1998年排華暴動一樣。」
當時的暴動,造成許多華人往生,很多在印尼的企業家,紛紛逃到新加坡。他們回來見上人,上人告訴他們,這不是種族的問題,而是貧富懸殊的問題,所以叫他們要回饋當地,「當你幫助別人的時候,別人也會幫助你。」這些話,他們聽到了,也做到了。
「說真的,我可以做見證。」黃思賢說:「這些大企業家,他們捐出很多,而且是越做越好。」他舉金光集團為例,該集團創辦人黃奕聰雖是基督徒,但是整個集團裡面,就有100多萬慈濟會員。
印尼金光集團創辦人黃奕聰(2019年1月往生)雖是基督徒,卻很護持慈濟志業,在整個集團裡面,甚至有一百多萬慈濟會員。(圖中左上角為黃奕聰老先生兒子黃榮年,圖片來源:大愛台畫面截圖)
慈濟也去幫助印尼的一間習經院。長老們收容很多貧苦的孩子,他們到的時候,那裡已經有七、八千人了。
他們把這件事回報給上人,上人說:「你們要幫助他們,不只給米糧,還要教他們自立更生。」後來慈濟除了每個月給幾噸的大米,還教他們水利灌溉,也幫他們蓋教室、宿舍。「他們以前真的很可憐,一小間裡面住了七、八十人,衛生條件非常不好。」
哈比長老深受感動,本是激進派的他,希望可以在貴賓室的《可蘭經》旁,掛上上人的法相。黃思賢對他說:「聽說回教是不能有像的;上人還是會繼續幫助你們,因此你不一定要這麼做。」經過一次、兩次的溝通,到了第三次時,黃思賢感覺到哈比長老的堅持,於是請示上人。
上人說:「假如真的要,那就給他。」所以那年(2008年)的2月14日,黃思賢把上人的法相掛上貴賓室的牆面上,就在《可蘭經》的左邊。(右邊是印尼總統、副總統的肖像)。「多麼不容易啊!回教的長老,願意掛上人的法相。」
印尼分會指導協助奴魯亞.伊曼習經院(Al Ashriyah, Nurul Iman)進行農田耕作,生產大米自立更生。圖為哈比.沙卡夫長老(Habib Saggaf)歡喜收割。(攝影/Slamet Mulyono,佛教慈濟基金會版權所有)
敘利亞在2011年發生內戰,大批難民逃出敘利亞,尋求安身的庇護之所。今年(2022年)五、六月時,黃思賢到土耳其,希望找到合適的處所蓋滿納海學校。他說,滿納海學校現在每個月有四千多個學生,慈濟持續幫助逃至土耳其的敘利亞孩子能重返校園,因此投注許多經費。
「我們是佛教徒,但是上人把這些的孩子視如己出。」黃思賢說,土耳其志工胡光中本身是虔誠的回教徒,曾告訴黃思賢:「我不能頂禮上人。」「沒問題,你只要做慈濟。」黃思賢不假思索的回應,讓胡光中願意在土耳其推展慈濟志業,並幫助、教育敘利亞的孩子們。
阿富汗、印尼、土耳其都是回教國家,而加勒比海島國海地(Haiti),則是天主教國度。2010年1月,海地發生芮氏規模7.0地震,受到地震影響的人口,大約有300萬人。黃思賢說,因為當時治安混亂,慈濟去發放時,還要出動聯合國部隊幫助維持秩序,「否則整個海港被黑幫佔據,我們的米不敢下,都被搶。」
如濟神父(著志工服)成立貧民食堂,每周五天在太陽城中央廚房,為太陽城獨居殘障老人供應熱食,讓長者溫飽。(攝影/岑慧意)
黃思賢接著說,當時有一位如濟神父(Fr. Zucchi Olibrice),後來也皈依上人,是上人的弟子。當年的地震發生時,滿目瘡痍,上人每天都在關心海地的狀況。如濟神父帶著慈濟人進入社區,混亂無序的困境才開始有所改變。
因為有很多學校在地震中倒塌,慈濟為受災的海地展開重建工程,決定協助援建天主教聖恩修女會(Congregation of Sisters of Saint Anne)三所學校。「我們蓋了五層樓的,現在變成是太子港的地標,非常莊嚴。」黃思賢繼續說:「當然不是只有這樣,還包括薩爾瓦多、尼加拉瓜、祕魯等,這些都是天主教國家,慈濟人都有足跡在那裡。」
當年紐約的珊迪(Sandy)風災(2012年10月),黃思賢親自到康尼島(Coney Island)發放。當時四處都是泥濘的土地,後來有一位殯儀館的負責人,願意出借部分殯儀館的場地,給慈濟辦理發放。「她在這一邊做生意,我們在另一邊發放,也把上人的法像掛在那邊。」
今年已經七十五歲的黃思賢,原是普通的生意人,現在還能這樣付出,就是因為慈濟豐富了他的生命價值。「平常我們是賺錢,但是到了慈濟,就是變成價值,這就是生命的價值,改變了我的一生,也改變了很多人的一生。」
娜丁女士此次前來拜會上人,對慈濟當然並不陌生。看到慈濟的足跡遍布全球,牽起了全球千千萬萬人的心,她說:「這是來自一份無私的愛,不僅在他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他們援助,更重要的是能把這份愛,帶給當地苦難的人。」
娜丁女士表示,她任職於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主席時,不只是關心宗教議題,在跨宗教,或是自由宗教的框架之下,更思考如何在跨宗教信仰的基礎上,一起合心完成很多的任務及使命。
「相信透過這一份力量,我們可以感動跟撼動更多的人。」娜丁•瑪滋那女士(Nadine Maenza)希望能與慈濟在跨宗教信仰的基礎上,一起完成很多的任務及使命。(圖片來源:連線畫面截圖)
「相信透過這一份力量,我們可以感動跟撼動更多的人。」娜丁女士接著告訴上人,美國宗教自由委員會隸屬華府,也力行促進跨宗教之間的合作。「非常榮幸,明年這樣的圓桌會議將會在臺灣進行,也希望誠摯邀請慈濟可以一起共襄盛舉。」
對於娜丁女士一行人來訪,上人除了表示歡迎之意,也誠摯邀請娜丁女士,如果有因緣,也能到花蓮走一趟,更能對慈濟有所了解。
上人提到,慈濟當初到阿富汗、印尼、海地時,政局都很不穩定,「這幾個國家都很動亂的時候,我真的都很感恩他們能去,而且是冒了危險去的。更感恩的是,他們走過,回來都是平安。」
上人繼續談到,在各個國家,因為文化不同,所以會有不同的宗教名稱。「不論什麼樣的名稱,都是有同樣的愛,就是愛人類。」
人與人,或是國與國之間,為什麼會有紛爭呢?上人說,「因為人人生而有分別,才會紛爭,才會複雜;把心回歸到簡單,應該是最溫和。」一個人成不了事,一大群人一起做,才能發揮力量。「愛的能量是從微小會合起來,國際間也一樣,大家把愛的能量會合起來,而且共同一個方向,就是愛。」
(20221110臺中靜思堂)
註:慈濟美國分會透過美國國會議員羅拉巴契(Dana Rohrabacher)協助,聯繫上騎士橋國際救援組織(Knightsbridge International),該組織長年出入車臣、盧安達等爭戰地區,進行人道援助工作,當時正在規劃前往阿富汗賑災,並籌募相關物資及經費;經由慈濟美國分會與該組織理事長愛德華‧亞帝斯博士(Dr. Edward Artis)進一步接觸後,雙方展開合作。(資料來源:《慈濟月刊》三七六期,頁七〇至頁七三,1998年3月)